[发明专利]梯棱羊肚菌工厂化栽培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15027.9 | 申请日: | 2021-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9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赵琪;杨祝良;柏松;吕梦岚;卢永仲;黄伟;巴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60;A01G18/69;A01N47/30;A01N43/40;A01P21/00;F16H25/24 |
代理公司: | 重庆信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8 | 代理人: | 吴从吾 |
地址: | 650201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梯棱羊肚菌 工厂 栽培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梯棱羊肚菌工厂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土壤预处理及上培育装置、播种、发菌培养、菌丝及分生孢子培养、抑蕾、诱导催蕾、幼菇培养和采收;所述的抑蕾:采用抑蕾剂喷洒于菌丝及分生孢子上;所述的抑蕾剂为所述的诱导催蕾:采用诱导剂喷洒于菌丝及分生孢子上,所述的诱导剂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方法,包括栽培模式及工厂化管理。
背景技术
梯棱羊肚菌(Morchellaimportuna M.Kuo et al.),商品名为羊肚菌或尖顶羊肚菌。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为我国目前羊肚菌属真菌中最主要的可栽培物种之一,野生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重庆及美国等地。
当前,我国梯棱羊肚菌的主要栽培方法为“农法栽培”,即每年秋、冬播种,次年春天采收。2012年至今,本发明人参与和见证了我国的羊肚菌产业化发展(《梯棱羊肚菌的栽培方法》(ZL201310115468.0)、《一种梯棱羊肚菌的栽培管理方法》(ZL201710910328.0)和《一种梯棱羊肚菌秋种冬收栽培方法》(ZL201710908747.0)),发现:梯棱羊肚菌“农法栽培”过程中,环境和栽培基质对产量影响显著,且同一物种连续种植存在明显的连作障碍(重茬障碍),导致产量降低甚至绝收。
上世纪80年代,美国Ower等在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探索过程中首次获得突破,并实现工厂化栽培(US4757640)。2005年DNP公司在美国密歇根州建造了庞大的食用菌生产工厂,每周约生产3000磅羊肚菌。2017年,我国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和宜昌山城水都冬虫夏草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梯棱羊肚菌工厂化栽培方法》(CN 106818215 A)采用液体菌种播种,在室内完全实现了每平方米羊肚菌年产量达1.5-1.8kg。是目前国内第一个梯棱羊肚菌工厂化栽培的报道。但时至今日,仍未见上述工厂化的羊肚菌产品投放市场,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成本高,单位效益未达到商业化生产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鉴于现有技术存在上述不足之处,根据根据本申请人多年来对我国羊肚菌属的种质资源调查、物种多样性、系统学和栽培研究结果(赵琪等,2007,2009,2012,2017a,b,c,d,e,2018,Du et al.2012a,b,2014,2016,2019),提出本发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梯棱羊肚菌工厂化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土壤预处理及上培育装置、播种、发菌培养、菌丝及分生孢子培养、抑蕾、诱导催蕾、幼菇培养和采收;所述的抑蕾:采用抑蕾剂喷洒于菌丝及分生孢子上;所述的抑蕾剂为所述的诱导催蕾:采用诱导剂喷洒于菌丝及分生孢子上,所述的诱导剂为
所述的抑蕾剂用量:1~500ppm;所述的诱导剂用量为:1~500ppm。
还包含添加营养基质步骤:每平方米添加高压或常压灭菌后的培养基质2~10kg。
所述发菌培养步骤为:控制土壤湿度45~85%,土壤温度15~20℃,菇房温度15~25℃,空气湿度70~90%,二氧化碳浓度400~3000ppm,菌丝培养3~10天。
所述菌丝及分生孢子培养步骤为:控制土壤湿度53~65%,土壤温度10~18℃,菇房温度10~16℃,空气湿度60~80%,二氧化碳浓度1000~2800ppm,菌丝培养25~40天。
所述幼菇培养步骤为:原基大量出现后,控制土壤湿度50~65%,土壤温度8~22℃,菇房温度8~22℃,空气湿度75~90%,二氧化碳浓度400~1000ppm,培养至采收。
所述的抑蕾剂,其制备方法如下:
所述的诱导剂,其制备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150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