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密度多模态神经微电极阵列及其制备与集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11680.8 | 申请日: | 2021-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8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浩;樊晔;郭帮帮;程瑜华;王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81B7/02 | 分类号: | B81B7/02;B81B7/00;B81C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陈炜 |
地址: | 325024 浙江省温州市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密度 多模态 神经 微电极 阵列 及其 制备 集成 方法 | ||
1.一种高密度多模态神经微电极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密度硅探针(1)和微电极基部(2);高密度硅探针(1)上分布有记录电极点(1-1)、光波导出射端(1-2)、微流体通道(1-3)、顶层金属导线(1-4)和底层金属导线(1-5);微流体通道(1-3)共有多条;底层金属导线(1-5)设置在微流体通道(1-3)的底部;顶层金属导线(1-4)设置在相邻的两条微流体通道(1-3)之间;所述的顶层金属导线和底层金属导线通过单步工艺实现沉积,并通过微流体通道内凹的结构实现自动绝缘;微电极基部(2)上设置有微流体通道入口(2-1)、光波导耦合端(2-2)和金属焊盘(2-3);各记录电极点(1-1)与对应的金属焊盘(2-3)通过顶层金属导线(1-4)或底层金属导线(1-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多模态神经微电极阵列,其特征在于:微流体通道(1-3)利用图形化的氧化硅作为硬掩模,在硅衬底上先后进行各向异性深硅刻蚀和各向同性深硅刻蚀得到的;微流体通道(1-3)的出口位于高密度硅探针(1)尖端的记录电极点(1-1)处,并从高密度硅探针(1)的尖端延伸到微电极基部(2)的微流体通道入口(2-1);在微电极基部(2)上,沿着远离高密度硅探针(1)的方向,微流体通道的宽度逐渐变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多模态神经微电极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体通道的直径在1-5微米;顶层金属导线(1-4)和底层金属导线(1-5)的宽度为2-10微米;光波导的直径为5-10微米;高密度硅探针(1)的长度为5-20毫米,宽度为100-500微米,厚度为15-100微米;单根高密度硅探针(1)上记录电极点的数量为50-200个,微流体通道的数量为49-199个,光波导的数量为5-20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多模态神经微电极阵列,其特征在于:微流体通道(1-3)的内表面上利用PECVD上保形沉积有一层氧化硅,该层氧化硅在微流体通道(1-3)的上开口密封后形成微流体通道与金属导线之间的绝缘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多模态神经微电极阵列,其特征在于:高密度硅探针(1)上利用SU-8的光刻图形化技术形成光波导阵列结构,通过梯度折射率透镜与外部LD/LED光源耦合实现光刺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多模态神经微电极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电极基部(2)上还设置有梯度折射率透镜(2-5)、激光二极管(2-6)和硅衬底(2-7);所述的梯度折射率透镜(2-5)设置在硅衬底(2-7)上;光波导耦合端(2-2)与激光二极管(2-6)通过梯度折射率透镜(2-5)光耦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多模态神经微电极阵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软管(4);所述的软管(4)通过密封胶与微流体通道入口(2-1)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多模态神经微电极阵列,其特征在于:底层金属导线(1-5)与金属焊盘(2-3)的连接处存在台阶;该台阶处电镀有一层金纳米颗粒(2-4),实现台阶处的电学连接;各金属焊盘(2-3)与柔性排线(6)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胶(5)实现电学和机械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温州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1168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