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雪地车及其行进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03133.5 | 申请日: | 202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6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董明明;王一桐;林恕锋;路深;计翔;边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7/036 | 分类号: | B62D57/0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李胜强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雪地 及其 行进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功能雪地车及其行进方法,包括雪地车本体以及安装在雪地车本体上的行进转换装置和支撑雪地车本体行进的螺旋推进浮筒,行进转换装置包括沿行进方向铰接在雪地车本体两侧的摆臂,螺旋推进浮筒转动连接在相应的摆臂上,螺旋推进浮筒均随摆臂沿圆周方向绕雪地车本体转动,且其转动轨迹均贴近于雪地车本体的外周侧,在螺旋推进浮筒逐渐旋转至行进路面上时,使得螺旋推进浮筒的周向转动适配螺旋推进浮筒的螺纹结构,进而其螺纹结构能够在周向转动的过程中,逐渐旋进行进路面中,避免现有技术中将螺旋推进浮筒的螺纹结构直推至行进路面,容易导致螺旋推进浮筒的螺纹结构受行进路面的静压力而变形,延长螺旋推进浮筒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雪地车及其行进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针对高山积雪地区,基本没有适用的运输设备和机动平台。所需物质大多靠人力步行和畜力运输物质装备,个别紧急设备靠空运和空投来满足要求,现有的轮式和履带式机动平台,由于接地比压大多在60kPa以上,无法在积雪、沼泽、乱泥地带通行,有着较多的任务局限性。因此雪地车的研究设计以应用在雪地、泥泞地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专利文件CN111923670A公开了一种水陆两用螺旋推进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驱动部件、至少两个螺旋推进浮筒、第一载具和第二载具;每一螺旋推进浮筒的一端与第一载具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载具转动连接;驱动部件设置在第一载具或第二载具上,并与螺旋推进浮筒连接;驱动部件用于驱动螺旋推进浮筒进行转动,以为船舶运动提供所需的动力,可使载具在浅水区甚至泥泞地面、雪地、沼泽、淤泥、水塘、流沙等松软非铺装路面自由前行。但同时也存在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螺旋推进式行动系统虽然在松软路面上行进,但是无法通过公路等硬质路面,强行通过不仅会损坏公路路面,更对螺旋装置造成巨大破坏。因此不得不采用拖车、卡车等其他方式进行辅助运输,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更降低了效率。
专利文件CN210161858U公开了一种水陆全地形自行车,当车辆执行“陆地模式”时,为了不影响其通过性,特将浮筒设装成了折叠式、并固定于车体顶部。当车辆进入水中时、原折叠于车顶的两浮筒、在液压缸的作用下将有序打开、并固定于车体两侧,于是原来的“车”就变成了永不沉没的“双体浮箱”。但是在浮筒接触水面之前,需要将其下放至车轮处,这种直上直下的放置浮筒的方式,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浮筒与地面的初始静压力过大,在行进的过程中导致浮筒容易受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雪地车及其行进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雪地车本体上铰接摆臂,将螺旋推进浮筒转动连接在相应的摆臂上,螺旋推进浮筒均随摆臂沿圆周方向绕雪地车本体转动,那么在螺旋推进浮筒逐渐旋转至行进路面上时,使得螺旋推进浮筒的周向转动适配螺旋推进浮筒的螺纹结构,进而其螺纹结构能够在周向转动的过程中,逐渐旋进行进路面中,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将螺旋推进浮筒的螺纹结构直推至行进路面上,容易导致螺旋推进浮筒的螺纹结构受行进路面的静压力而变形,延长了螺旋推进浮筒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提供一种多功能雪地车,包括雪地车本体以及安装在所述雪地车本体上的行进转换装置和支撑所述雪地车本体行进的螺旋推进浮筒,所述行进转换装置包括沿行进方向铰接在所述雪地车本体两侧的摆臂,所述螺旋推进浮筒转动连接在相应的所述摆臂上,所述螺旋推进浮筒均随所述摆臂沿圆周方向绕所述雪地车本体转动,且其转动轨迹均贴近于所述雪地车本体的外周侧。
优选的,所述摆臂的转动中心位于所述雪地车本体的中部。
优选的,所述螺旋推进浮筒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所述雪地车本体的行进方向。
优选的,所述雪地车本体的内部设有若干转动机构,各所述转动机构的输出端均设有伸出所述雪地车本体的扭杆,且各所述摆臂连接在相应的所述扭杆上。
优选的,所述螺旋推进浮简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提供行进动力的推进螺旋纹,所述螺旋推进浮筒转动带动所述推进螺旋纹旋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31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工程用扬尘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制造肖特基二极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