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器人碰撞响应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00560.8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90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岳翔;黄石峰;高萌;陈思敏;周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5J9/16 | 分类号: | B25J9/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林华龙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器人 碰撞 响应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器人碰撞响应方法,首先,构建观测器,根据机器人的外力矩输出监测值r。然后,在碰撞发生时,将外力矩监测值r根据其方向和大小信息映射为关节角速度增量。最后,利用碰撞前一点位的角速度,计算得到碰撞后的撤离点位。本发明的机器人碰撞响应方法,基于位置模式,碰撞响应时无需切换控制模式,不存在模式切换的时间延迟;且撤离距离可控,并且若在碰撞发生时记忆碰撞点,可控制机器人在障碍物消失时,安全返回碰撞点,继续后续任务执行。本发明可应用于机器人碰撞响应技术领域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碰撞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器人碰撞响应方法。
背景技术
机器人协作在各个生产领域广泛应用。机器人存在因误操作和机器故障而与人或环境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为确保人机安全,碰撞检测和碰撞响应成为协作机器人不可或缺的功能模块。
检测到碰撞后,最为简单直观的响应策略是停止机器人,但该方法无法解决挤压式碰撞的安全问题。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碰撞响应策略,如零力响应、反射控制、弹性振荡响应等,都要求将机器人的控制模式切换至力矩模式才能进行碰撞响应,由于机器人在位置模式下沿既定轨迹运行,模式切换存在一定延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碰撞响应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机器人碰撞响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构建观测器,根据机器人的外力矩输出监测值r;
步骤S2:碰撞发生时,将外力矩的监测值r根据其方向和大小信息映射为关节角速度增量;
步骤S3:利用碰撞前一点位的角速度,计算得到碰撞后的撤离点位。
本发明所提供的机器人碰撞响应方法,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根据外力矩监测值的方向和大小来进行碰撞响应,碰撞响应策略基于位置模式,碰撞响应时无需切换控制模式,不存在模式切换的时间延迟。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S2具体地:关节角速度增量如下式所示:
上式中的Kr代表阻尼系数;
所述步骤S3具体地:撤离点位以下式计算:
上式中,q(t)代表当前点位位置参数,qd(t)代表下一周期控制器下发点位,T为运行周期。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根据外力矩监测值映射为关节角速度增量,从而计算得到撤离点位,然后下发给控制器,控制机器人进行碰撞响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调整阻尼系数Kr,以设定撤离距离。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撤离距离可通过设定阻尼系数Kr来控制,撤离距离可控使得碰撞响应动作更贴合需求,机器人能够更灵活地适应不同工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S1具体地:首先,构建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并辨识动力学参数;然后,建立广义动量观测器;接着,在广义动量观测器基础上串联高通滤波器,建立二阶观测器;最后,设定阈值。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广义动量观测器传递函数模型的基础上串联高通滤波器,构成以带通滤波器为传函模型的二阶观测器,相比于传统的广义动量观测器,提高了碰撞检测的灵敏性,降低了检测延时,并且提高了高频冲击信号的检测效果,使得碰撞响应能够更好地应对冲击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未经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005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