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收线式充电桩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8831.0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5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袁一鸣;陆华才;王喆;张艳;娄柯;葛愿;刘世林;黄宜庆;黄海生;徐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3/18 | 分类号: | B60L53/18;B60L53/16;B60L53/31;B08B1/02;B08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汪作梁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线 充电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收线式充电桩,包括桩体、电缆与充电枪,所述桩体的右侧内壁自上而下固定有多个导向环四,所述桩体的左侧内壁自上而下设置有多个活动连接的导向环五,所述导向环四与导向环五交错设置,所述桩体的右侧底部固定有导向环三,所述桩体的右侧侧壁的底部与中部固定有导向环二,所述桩体的右侧侧壁的中部固定有导向环一,所述桩体内部设置有与导向环五一一对应的移动组件,所述桩体的右侧外壁固定有悬挂件,所述充电枪悬挂在悬挂件上,本发明提供的充电桩,通过交错设置的导向环四与导向环五,使电缆形成“之”形结构,进而对电缆进行收纳,避免过长的电缆外露在桩体外部而经受高温和雨水的侵蚀,提高了电缆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收线式充电桩。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使用电能作为动力源,通过电机驱动行驶的一种新型汽车,目前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其具有环保节能等优点。
传统汽车以汽油为动力源,通过加油机补充汽油,而新能源汽车则通过充电桩进行能源补充,充电枪是连接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的工具,充电枪与充电桩之间设置有较长的电缆,这样以便于使用者将充电枪移动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口,但较长的电缆也带来了一些不便,一方面给收纳带来了麻烦,另一方面也容易拖挂在地面,长期放置在高温地面或者浸泡在雨水中,加速了对电缆的腐蚀破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收线式充电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所提全部问题或之一。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收线式充电桩,包括桩体、电缆与充电枪,所述桩体的右侧内壁自上而下固定有多个导向环四,所述桩体的左侧内壁自上而下设置有多个活动连接的导向环五,所述导向环四与导向环五交错设置,所述桩体的右侧底部固定有导向环三,所述桩体的右侧侧壁的底部与中部固定有导向环二,所述桩体的右侧侧壁的中部固定有导向环一,所述导向环一与导向环三竖向设置,所述导向环二、导向环四与导向环五横向设置,所述桩体内部设置有与导向环五一一对应的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用于水平移动导向环五,所述桩体的右侧外壁固定有悬挂件,所述充电枪悬挂在悬挂件上,所述电缆交替穿过导向环四与导向环五后再依次穿过导向环三、导向环二和导向环一,所述电缆的一端与充电枪电性连接,另一端与内部电路电性连接。
可选的,所述导向环一、导向环二、导向环三、导向环四和导向环五的内壁沿中心均布有多个滑轮。
可选的,所述移动组件包括固定在桩体内壁上的滑轨,所述滑轨水平设置,所述滑轨的前端面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轮齿,所述滑轨上设置有滑动连接的滑块,所述滑块为C形结构,所述滑块的顶部固定有抱闸电机,所述抱闸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滑块内侧且固定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滑轨前端面上的轮齿啮合,所述导向环五固定在滑块的外侧。
可选的,所述悬挂件包括固定在桩体右侧外壁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下端面固定有控制盒,所述控制盒的内部底端固定有微动开关,所述控制盒的底部两端竖直穿设有连杆,两根连杆的顶部位于控制盒的内部且固定有压板,所述连杆上穿设有与弹簧,所述弹簧位于压板与控制盒的底部之间,所述连杆的底部延伸至控制盒的下方且固定有挂钩,所述充电枪悬挂在挂钩上,所述微动开关与抱闸电机电性连接,当微动开关被按压触发后,所述抱闸电机驱动齿轮转动,以带动滑块向滑轨左侧移动。
可选的,所述桩体的右侧外壁还固定有除水盒,所述除水盒内部填充有海绵,所述海绵内部嵌入设置有电热丝,所述电缆穿设于海绵,所述除水盒的侧面固定有环形的刮片,所述电缆穿设于刮片。
可选的,所述电缆的另一端固定有压块,所述压块固定在桩体的内壁上。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收线式充电桩,通过交错设置的导向环四与导向环五,使电缆形成“之”形结构,进而对电缆进行收纳,避免过长的电缆外露在桩体外部而经受高温和雨水的侵蚀,提高了电缆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88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