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聚类反推的有效路径生成方法及断面客流估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8173.5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36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叶茂;殷世松;赵一凡;郭孝洁;武莹莹;张子翰;张人杰;程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8 | 分类号: | G06F30/18;G06F30/27;G06Q10/04;G06Q50/26;G06K9/62;G06F17/18;G06F111/08;G06F11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3 | 代理人: | 张艳 |
地址: | 210094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聚类反推 有效 路径 生成 方法 断面 客流 估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聚类反推的有效路径生成方法及断面客流估算方法,有效路径生产方法包括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预处理;统计确定乘客乘车时间、乘客候车时间以及进出站走行时间;对比城市轨道列车时刻表获得列车出行时间,计算乘客出行时间数据集D中个数据点的k_dist值并绘制乘客出行时间数据集D的k_dist曲线,选取合适的邻域密度参数;从乘客出行时间数据集D中选取尚未遍历过的对象p,通过密度相连产生相关簇结果直至D中的对象全部遍历完成,确定密度系数并从路径集合L中筛选出kroute条有效路径;确定潜在换乘节点,将各段路径拼接后放入有效路径集合L中。本发明可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有效路径的精准生成为高效、安全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数据提供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聚类反推的有效路径生成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基于聚类反推有效路径生成的断面客流估算方法,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线网规模不断增加,呈现出复杂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轨道交通客运量也与日俱增。为缓解庞大的出行客流所带来的压力,必须对线网进行合理的运营规划和运力分配,有效调配系统资源,及时调整运营策略,保证轨道交通安全高效地完成运输服务任务。因此,准确的有效路径集生成有利于提高运营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能为运营管理者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逐渐进入网络化运营环境,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为发展城市轨道线网“无缝换乘”提供了基础,可以精准、高效分析复杂网络化条件下轨道交通系统乘客出行特性和规律,成为实现高效、安全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数据平台化管理的关键环节。断面客流是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过程中运力投放和票务清分的重要指标,而精确的有效路径生成是断面客流计算的基础。在网络化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复杂程度高,乘客换乘选择多样,导致有效路径影响因素众多,给影响因素分析和有效路径的确定带来了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聚类反推的有效路径生成方法,可以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有效路径的精准生成,便于高效分析复杂网络化条件下轨道交通系统乘客出行特性和规律,为高效、安全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数据提供依据。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基于聚类反推的有效路径生成方法,以精准生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有效路径为基础建立乘客出行仿真模型,获取包括断面客流在内的多种信息并为城轨系统运力投放提供指导。
本发明的基于聚类反推的有效路径生成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的相关数据包含AFC数据集合、列车时刻表数据、线网起终时间信息和线网连通情况;
S2,在到达同一站台的前提下,假设乘客进站和出站的用时相同,且乘客到达终点站后会立即出站而非逗留;在此基础上,统计确定乘客乘车时间、乘客候车时间以及进出站走行时间;
S3,对比城市轨道列车时刻表获得列车出行时间,计算乘客出行时间数据集D中个数据点的k_dist值并绘制乘客出行时间数据集D的k_dist曲线,选取合适的邻域密度参数kcustering;
S4,从乘客出行时间数据集D中选取一个尚未遍历过的对象p,在D内搜寻进出站刷卡时间间隔在(Np-eps,Np+eps)范围内的对象,确定密度参数eps与minPts;
S5,通过密度相连产生相关簇结果直至D中的对象全部遍历完成,确定密度系数density并从路径集合L中筛选出被视为有效路径的kroute条路径;
S6,确定潜在换乘节点,利用Dijkstra算法,求解出从起点p到终点q的可行路径,通过Dial算法对有效路径的定义来求解路径并更新,根据站点拓扑节点间“边”的关系,提取出各条线路中搜寻换乘站点,并存储在换乘节点集合Transit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81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铸单辊重压下控制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获取物体点云数据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