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藻-菌凝胶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7030.2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06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吴锦慧;陈欢欢;国云飞;胡一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15/40 | 分类号: | A61L15/40;A61L15/28;A61L15/26;A61L15/32;A61L15/42;A61L15/44;A61L15/46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徐蓓;邵林 |
地址: | 21002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凝胶 敷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藻‑菌凝胶敷料,包括不透气且透明的背衬层和设置于所述背衬层以内的凝胶,所述凝胶为含有微藻和活的需氧菌的凝胶颗粒。该敷料以凝胶为载体,利用需氧菌耗氧加速体系乏氧,通过光合作用,微藻激活的氢化酶可释放氢气,以改善慢性创面炎症促进愈合。敷料的填充物含有可同时为组织递送高浓度溶解氧的活性微藻和或的需氧菌,敷料背衬层为透明、不透气的膜,敷料贴合于创面之后,微藻产生的氢气可以高效的渗透组织,改善创面氧化损伤和慢性炎症,从而起到促进各类伤口,尤其是慢性伤口,更尤其是糖尿病慢性伤口修复的作用。该敷料是一种局部供氢技术,便于携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敷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藻-菌凝胶医用敷料。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针对伤口部位,尤其是各种慢性创面处于氧化损伤、长期的慢性炎症愈合困难。同时,现有的伤口敷料无法长时间递送治疗物质,使用过后就需要全部进行更换,造成了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提出一种伤口修复用的藻-菌敷料及其制备方法。藻-菌共生凝胶敷料贴附于创面后,通过隔绝创面和外环境,避免伤口接触外环境中的病原体;制得的凝胶载体可缓慢释放氢气,使得产品维持时间延长,减少更换频率,节约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藻-菌凝胶敷料,包括不透气且透明的背衬层和设置于所述背衬层以内的凝胶,所述凝胶为含有微藻和活的需氧菌的凝胶颗粒。
凝胶中的活需氧菌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造成不透气的背衬层内乏氧,微藻的氢化酶在该乏氧条件下被激活,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生物产氢,氢气进而缓解创面的氧化损伤和慢性炎症,直接促进创面愈合。对于各类伤口,尤其是慢性伤口,更尤其是糖尿病慢性伤口的修复具有优良的促进作用。
优选的,所述凝胶为海藻酸钠凝胶、透明质酸钠凝胶、波洛沙姆或明胶-甲基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微藻为聚球藻、小球藻、斜生栅藻、莱茵衣藻、鱼腥藻、三角褐指藻、杜氏盐藻或微拟球藻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活需氧菌为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深红红螺菌或沙门氏菌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微藻和所述活需氧菌的数量比为1:6~15。
优选的,所述微藻和所述需氧菌在所述凝胶中的总浓度为1.4×108~7.5×108个/mL。即,每毫升所述凝胶中含有微藻和活需氧菌共1.4×108~7.5×108个。
优选的,所述凝胶中还含有培养基。培养基可以有效地提高微藻与活菌的活性,增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效率及产生氢气总量。
优选的,所述培养基含有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和氯化钠。
优选的,所述背衬层粘贴在凝胶的上端。
优选的,所述背衬层为聚氨酯。
优选的,所述敷料还包括亲水透气的内衬层。
优选的,所述内衬层为亲水型聚四氟乙烯(PTFE)。
优选的,所述内衬层具有孔径为0.1-0.22μm的微孔。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藻-菌凝胶敷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微藻和活需氧菌与凝胶前驱液混合,之后采用凝胶前驱液制备得到凝胶;
(2)将所述凝胶置于背衬层以内,形成敷料。
形成敷料的方法可采用现有技术的方法成型,例如粘贴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70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产生蒸汽高温换热器
- 下一篇:一种浅地层剖面仪的数据采集及信号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