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群桩基础的桥梁减震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5731.2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6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刘旭锴;谢斌;孙东利;董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2D27/12;E02D27/1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曹玉平 |
地址: | 300051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桩基础 桥梁 减震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群桩基础的桥梁减震结构,包括桥墩,所述桥墩的底部固定浇筑有承台,承台内预埋有与承台底部桩基础相对应的承压钢板;所述承压钢板底端固定设置有筒口朝下的外钢护筒;所述外钢护筒底部穿出承台底端且各外钢护筒罩在桩基础顶端;所述桩基础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包在桩基础外部的内钢护筒;所述内钢护筒为无底面的筒体,内钢护筒与外钢护筒的侧壁之间具有径向间隙。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避免承台与桩基础的刚性连接,减震效果好,适用于桥梁中群桩基础的减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抗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群桩基础的桥梁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桥梁抗震体系主要分为延性抗震体系和减隔震抗震体系两类。常用的延性抗震体系通过在桥墩墩底或墩顶设置塑性铰来实现。减隔震抗震体系主要通过设置减隔震支座或其他耗能装置,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作用的效果。常用的减隔震体系一般通过在上下部之间设置减隔震支座或其他减隔震装置来实现,无法与桥梁结构融合。在桥梁下部结构设计中,承台与桩基础往往设计为固结体系,即承台与桩顶通过混凝土浇筑在一起实现刚接,不便于减隔震装置的安装。因此,现亟需一种能避免承台与桩基础的刚性连接,减震效果好,适用于桥梁中群桩基础的减震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避免承台与桩基础的刚性连接,减震效果好,适用于桥梁中群桩基础的减震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适用于群桩基础的桥梁减震结构,包括桥墩,所述桥墩的底部固定浇筑有承台,承台内预埋有与承台底部桩基础相对应的承压钢板;所述承压钢板底端固定设置有筒口朝下的外钢护筒;所述外钢护筒底部穿出承台底端且各外钢护筒罩在桩基础顶端;所述桩基础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包在桩基础外部的内钢护筒;所述内钢护筒为无底面的筒体,内钢护筒与外钢护筒的侧壁之间具有径向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内钢护筒的外径与桩基础的外径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内钢护筒与所述外钢护筒之间的径向间隙为3-5cm。
进一步的,所述内钢护筒与所述外钢护筒深入承台的长度均为桩基础直径的1.5倍。
进一步的,所述内钢护筒位于承台外的长度大于桩基础直径的2倍。
进一步的,所述外钢护筒穿出承台底部的长度大于20c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能减少承台与桩基础间的减隔震装置的规模和数量,降低桥墩钢筋配筋率,节约造价,相比减隔震装置施工便捷。由于桩基础顶端存在较大压应力,通过桩基础顶端与承压钢板间的摩擦力消耗地震能量。同时,由于桩基础顶端未与承台刚性固结,地震发生时内钢护筒与外钢护筒之间会引径向间隙的存在产生位移,通过外钢护筒露出承台以下部位的钢材变形消耗一定地震能量,削弱地震作用效果,从而达到桥梁减震的效果,保护桥墩及上部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钢护筒在承台上的投影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桥墩,2-桩基础,3-承台,4-承压钢板,5-外钢护筒,6-内钢护筒,7-径向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57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