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分类分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5486.5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90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唐玉娇;权宗刚;梁栋;唐宝权;张成林;冯晓兰;杨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21/00 | 分类号: | B02C21/00;B02C23/10;B02C23/14;B02C23/20;B07B15/00;B09B3/30;B09B3/35;B09B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卫苏晶 |
地址: | 710054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垃圾 资源 再生 利用 分类 分级 方法 | ||
1.一种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分类分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建筑垃圾的一次除杂:
步骤101、采用抓钢机对建筑垃圾进行钢筋一次去除,得到待处理建筑垃圾;其中,钢筋的长度大于350mm;
步骤102、采用装载机将待处理建筑垃圾投入振动给料机中给料槽的落料端,并在振动给料机的振动作用下,待建筑垃圾沿给料槽移动至给料槽的出料端;
步骤103、采用除铁器对出料端建筑垃圾中分散的钢筋段进行去除,得到一次除杂后的建筑垃圾;其中,分散的钢筋段的长度小于350mm,一次除杂后的建筑垃圾的粒度不大于1020mm;
步骤二、建筑垃圾的破碎与二次除杂:
步骤201、采用颚式破碎机对一次除杂后的建筑垃圾进行粗破,得到一次破碎后物料;其中,一次破碎后物料的粒度不大于350mm;
步骤202、采用除铁器对一次破碎后物料中剥离出的钢筋段进行去除,得到二次除杂后物料;其中,剥离出的钢筋段的长度小于350mm;
步骤203、采用反击式破碎机对二次除杂后物料进行破碎,得到二次破碎后物料;其中,二次破碎后物料的粒度不大于60mm;
步骤三、物料分级:
步骤301、将二次破碎后物料经皮带输送机输送至振动筛分级;其中振动筛中筛网孔径为bmm,且31.5<b≤60;
步骤302、二次破碎后物料经过振动筛,得到未通过振动筛物料和通过振动筛物料;其中,未通过振动筛物料记作大颗粒物料,通过振动筛物料记作小颗粒物料;
步骤303、将大颗粒物料输送至步骤二,从步骤二开始执行;小颗粒物料执行步骤四:
步骤四、风力分选:
步骤401、将小颗粒物料输送至风力分选筛进行分选,所述风力分选筛中细料收集除尘机构(3)收集细粉物料,并执行步骤五;所述风力分选筛中微粉收集除尘机构(2)收集微粉物料,并执行步骤六;经所述风力分选筛中的筛床(1)进行分选,得到重物料、次重物料、轻物料,并执行步骤402;
步骤402、将重物料输送至振动筛,筛分得到第一粗骨料、第一中骨料和第一细骨料;并将筛分后的第一细骨料输送至第一成品料仓,将第一粗骨料、第一中骨料分别输送至对应的骨料水洗设备,经水洗除杂后进入各自的水洗干净料料仓;其中,第一粗骨料的粒径为αcmm、第一中骨料的粒径为αzmm和第一细骨料的粒径为αxmm,β≤αc≤α,γ≤αz<β,αx<γ,且31.5mm<α≤60mm,16mm<β≤31.5mm,0<γ≤16mm;
同时,将次重物料送至振动筛,筛分得到第二粗骨料、第二中骨料和第二细骨料;并将筛分后的第二细骨料、第二中骨料和第二细骨料分别输送至第二成品料仓;其中,第二粗骨料的粒径为α′cmm、第二中骨料的粒径为α′zmm和第二细骨料的粒径为α′xmm,β′≤α′c≤α′,γ′≤α′z<β′,α′x<γ′,且31.5mm<α′≤60mm,16mm<β′≤31.5mm,0<γ′≤16mm;
同时,将轻物料直接送至第三成品料仓;
步骤五、细料收集:
细料收集除尘机构(3)收集的细料经输送带(8)送入第四成品仓;
步骤六、微粉分级:
将微粉收集除尘机构(2)收集的微粉输送至气流分级机进行分级处理,将粒径大于等于δμm的细粉从卸料口送至第五成品料仓,将粒径小于δμm的超细粉跟随气流经旋风收集器、袋式收尘器收集后经卸料口送至第六成品料仓;其中,15<δ≤15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分类分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分选筛包括混凝土底座(7)、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底座(7)上的钢结构支架(4)和设置在细料收集除尘机构(3)底部的输送带(8);所述筛床(1)上设置有连接钢架(1-5),所述钢结构支架(4)和连接钢架(1-5)之间设置有弹簧减振器(4-1);
所述筛床(1)的侧壁上设置有振动电机(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548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