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协同布局优化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5452.6 | 申请日: | 202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34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段续庭;孙晨;田大新;周建山;郝威;龙科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8 | 分类号: | G06F30/18;G06F30/20;G06Q30/0201;G06Q50/26;G06F111/04;G06F17/16;G06F1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汇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94 | 代理人: | 董涛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群 综合 客运 枢纽 协同 布局 优化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协同布局优化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S1:选定目标城市群区域,根据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点筛选模型确定所述目标城市群区域中的备选枢纽点集合;S2:获取所述备选枢纽点集合中各个枢纽点的优化参数数据,输入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点布局优化模型,所述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点布局优化模型是基于枢纽点间的中转次数和交通运输方式构建的;S3:对所述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点布局优化模型进行求解,输出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协同优化布局方案。本发明为城市群内部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域联动能力,构建城市群内高度发达的多模式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提供决策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综合客运枢纽选址布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协同布局优化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综合客运枢纽选址布局是复杂工程问题,涉及诸多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枢纽内客流规模、枢纽内交通运输方式聚集衔接程度、与周边路网通过能力的协调程度、与城市群内各城市总体规划适应程度等多项指标,但是目前大多是依据这些指标对枢纽进行定性评价,缺乏统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计算的衡量标准。此外,城市群覆盖区域较大,枢纽节点繁多,进行枢纽布局优化前进行备选枢纽的筛选十分必要。
对于枢纽布局研究时主要采用枢纽选址问题的理论,目前针对区域层面的综合客运枢纽的布局方法主要有三类:聚类分析法、节点重要度法、数学规划法。其中数学规划法主要采用经典的枢纽选址模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常见的优化目标主要有:建设和运营总成本最低、总运输成本最低、出行集散时间最小等;常见的约束条件主要有枢纽数量限制、容量限制、服务范围限制等。这种通过考虑多种现实因素构建综合客运枢纽选址布局的优化模型,再利用模型求解获得综合客运枢纽布局优化方案的技术应用广泛,但是目前在优化目标选取时缺乏同时对城市群内部各枢纽间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以及多次中转运输场景的统筹考虑,在约束条件中也缺乏对枢纽服务范围和交通运输方式衔接的同步考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协同布局优化方法及系统,将通过构建基于魅力度的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备选点筛选模型和构建考虑枢纽间二次中转场景和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在内的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协同布局优化模型,以便求解后获得城市群内综合客运枢纽布局的优化方案,为城市群内部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建设,加强区域联动能力,构建城市群内高度发达的多模式一体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提供决策依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协同布局优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定目标城市群区域,根据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点筛选模型确定所述目标城市群区域中的备选枢纽点集合;
S2:获取所述备选枢纽点集合中各个枢纽点的优化参数数据,输入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点布局优化模型,所述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点布局优化模型是基于枢纽点间的中转次数和交通运输方式构建的;
S3:对所述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点布局优化模型进行求解,输出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协同优化布局方案。
优选地,所述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点筛选模型的构建包括:
分析综合客运枢纽选址布局的影响因素,确定选址指标;
根据所述选址指标构建因素集,并确定评价集;
计算各因素集的权重分配系数和各枢纽点的评价结果;
对评价集中的评价等级赋值计算魅力度值,所述魅力度值用于筛选枢纽点以得到备选枢纽点;
将所述魅力度值从大到小进行魅力度排序,按魅力度从高到低取前k个节点作为区域内综合客运枢纽的备选点集合,k为正整数。
优选地,所述选址指标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54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隔声保温胶带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新型的光刻显影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