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运用时间域激发极化法进行矿体勘探的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3838.3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79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牛峥;刘会毅;秦长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3/38 | 分类号: | G01V3/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16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运用 时间 激发 极化 进行 矿体 勘探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运用时间域激发极化法进行矿体勘探的方法及系统,其涉及矿体勘探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分析目标矿区的岩石物性;基于所述岩石物性的参考采集目标矿区的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选取激电谱模型并根据设计理论值进行正演模拟,获取正演结果;基于所述谱参数的最优化解、所述视电阻率和所述视极化率对所述目标矿区进行极化异常识别,根据所述极化异常在所述目标矿区进行矿体圈定,所述极化异常由所述目标矿区的碳质层中的矿体引起。本申请具有可以较为容易的从碳质层中对矿体进行圈定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矿体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运用时间域激发极化法进行矿体勘探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如今在矿体勘探的工作中,可以采用直流电法勘探的方式进行勘探,而直流电法勘探技术也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勘探技术,其中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是该勘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随频率或时间变化的谱激电效应进行的研究一直是激电法发展的热点,在包括等效模型、工作方法、物理实验、仪器研发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谱参数作为辅助解释手段也逐步得到应用,但主要集中应用于地面频率域方法。随着近年来物探设备和方法技术的更新,激发极化的时间谱观测逐步受到重视,成为直流激电法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实际的矿体勘探过程中,通常是先获取矿区现场数据,并通过直流激电设备获取直流激电数据作为观测参数,直流激电数据包括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选取激电谱模型,再结合辅助解释的参数对勘探结果进行分解释分析,辅助解释的参数主要包括半衰期、偏离度等。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在较为复杂的地质环境进行勘探和找矿行动时,上述技术中由于观测参数较为单一而难以进行时谱效应分析解释,因此激电谱模型难以对较为复杂的地质环境的勘探结果进行解释分析,从而导致地层内碳质层中的矿体难以进行区分,影响找矿行动的顺利进行。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碳质层中的矿体难以进行区分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运用时间域激发极化法进行矿体勘探的方法及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运用时间域激发极化法进行矿体勘探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采集目标矿区的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
选取激电谱模型并根据设计理论值进行正演模拟,得到正演结果;
基于所述正演结果与所述视极化率获取谱参数的最优化解,所述谱参数包括时间常数和相关系数;
基于所述谱参数的最优化解、所述视电阻率和所述视极化率对所述目标矿区进行极化异常识别,所述极化异常由所述目标矿区的碳质层中的矿体引起,分析所述目标矿区的岩石物性,根据所述岩石物性和所述极化异常在所述目标矿区进行矿体圈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目标矿区的视电阻率与视极化率进行采集,选定合适的激电谱模型并对设计理论值进行正演模拟,根据模拟的正演结果与采集的视极化率计算得到时间常数和相关系数的最优化解;再分析目标矿区的岩石物性,基于岩石物性、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可以对目标矿区大部分的极化异常进行识别,而难以识别目标矿区的碳质层中矿体的极化异常,但基于岩石物性、时间常数的最优化解和相关系数的最优化解可以对目标矿区的碳质层中的极化异常进行识别,从而可以对目标矿区的碳质层中的矿体进行圈定。
可选的,采集目标矿区的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包括如下步骤:
对所述目标矿区进行布极,并利用仪器对所述目标矿区进行探测,得到所述视电阻率;
基于所述视电阻率调整所述目标矿区的布极极距;
利用多组仪器对调整后的目标矿区进行探测,得到多组勘探数据集和多组视极化率集,每一组视极化率集包括不同时道的视极化率;
对所述多组勘探数据集与所述多组视极化率集分别进行分组校检,采用校检合格的勘探数据集与对应的视极化率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未经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38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