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硝酸铵和苯二甲胺联产方法及换热网络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93672.5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9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唐印;宋国天;孔德利;秦艳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53/28 | 分类号: | C07C253/28;C07C253/34;C07C255/51;C07C209/48;C07C209/84;C07C211/27;C01C1/1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吕玲 |
地址: | 6200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硝酸铵 二甲 联产 方法 网络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硝酸铵和苯二甲胺联产的方法,步骤1:天然气、空气和水反应合成液氨,并得到氢气;步骤2:步骤1中的液氨与二甲苯、空气反应生成含有二氰基苯的反应出口气,反应出口气降温后与冷介质接触捕集,得到液相和反应尾气,液相经过精馏得二氰基苯精品;步骤3:步骤1中的氢气与步骤2中的二氰基苯精品反应得到苯二甲胺,再精馏得到苯二甲胺精品;步骤4:步骤1中的液氨与氧气反应再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再与步骤2中的反应尾气进行反应,得硝酸铵溶液,硝酸铵溶液经过浓缩造粒,得硝酸铵产品。该方法不仅能够解决苯二甲胺生产过程中的含氨废气的回收利用,同时本发明还设计了换热网络,合理匹配各装置的热量,显著节省了能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硝酸铵和苯二甲胺联产方法及换热网络。
背景技术
苯二甲胺生产存在如下问题:
1.过剩氨问题:
苯二甲胺有两个甲基胺基团(-CH2NH2),一般是由甲基(-CH3)与氨和氧气反应制得氰基(-CN),再加氢而来,所以苯二甲胺属于是氨产业链。而甲基到氰基的反应效率很低,为了甲基尽量完全反应,氨要大大过量。理论上,二甲苯和氨反应的摩尔比只需要1:2,实际公知的达到1:4~10。另外,二甲苯与氧气反应的理论摩尔比是1:3,氧气的来源是空气。为了避免爆炸危险,氨或二甲苯的含量都要在爆炸极限以下,所以空气要在氨过剩的基础上进一步过剩。实际上,二甲苯与空气的比例能达到1:20~50。所以氨氧化反应的出口气,分离氰基产物以后,大部分是氮气,也有不少未反应的氧气和氨气。氨气污染环境,不能直接排放。其实对反应尾气中氨的处理才是生产的核心。现有文献提到,含氨尾气通过装有硫酸溶液的饱和器,把氨变成硫酸铵,避免污染环境,这是处理过剩氨的标准做法。但硫酸铵市场销路差,经济价值太低。也有很多工厂干脆用蓄热式氧化炉焚烧含氨尾气,这种方式把氨的化学品价值转化为热量价值,经济上更加不合理,但为了环保也没办法。
而硝酸铵是一种优质的氮肥。其阴离子和阳离子都有氮原子,含氮量高,而且可以做成水溶肥,符合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硝酸铵生产途径是,把氨与空气中的氧反应得到氮氧化物,再与水反应得到硝酸溶液;硝酸与氨反应得硝酸铵。这也是典型的氨产业链。
因此,本专利提出用反应尾气中的过剩氨来生产硝酸铵,解决了上述难题。而且从全流程看,氨全部转化成了硝酸铵的阴离子+阳离子,以及苯环上的氨基,没有任何浪费,是绿色化工。
2.二氰基苯捕集问题
高温时二氰基苯以气态混合在反应生成气中,现有技术已经提到用一些溶剂连降温带吸收把二氰基苯捕集至液相。现有技术关注点只在溶剂类型上。本申请认为,溶剂的种类是次要的,因为各种有机溶剂对二氰基苯溶解度都不差。捕集的本质在于提供冷介质给二氰基苯降温使其冷凝或凝华,自动离开气相。如果冷介质是与反应气体直接接触,就像现有技术提到的各种溶剂,本专利认为最重要的选择原则是溶剂的沸点而不是种类。因为反应出口气的中氮气、氧气等占比大,分压大,沸点低的溶剂与其接触后,会大量挥发进入反应尾气而损失,在经济上不可接受,尾气中的溶剂难以处理。如果溶剂沸点过高,则和二氰基苯过于接近,分离难度高,能耗大。
3.能量综合利用问题。
前述二甲苯氨氧化、二氰基苯加氢、硝酸中和等生产过程,如果像现有技术一样相互独立,既产生大量无法使用的余热,又需要外界补充热量。比如硝酸铵生产的中和-浓缩-造粒过程,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温度不够给浓缩使用,需要外来热量用作浓缩。再比如二氰基苯的精制精馏过程,虽然二氰基苯气化需热量与冷凝放热量在数量差不多,但需热温度高于放热温度,热量无法匹配。还有氨氧化反应,反应器和反应生成气温度很高,蕴含高品位热量,而反应原理的气化和预热仅需非常低温的热量即可,如果强行匹配,也是一种能量浪费。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36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