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室排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90819.5 | 申请日: | 202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31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喜娥;张帆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3F3/04 | 分类号: | E03F3/04;E03F5/10;E03F5/14;E03F5/22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航联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04 | 代理人: | 蔡鼎 |
地址: | 312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室 排水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室排水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地下室排污管道、地下室污水暂存池、地上层排污管道、雨水下水道、雨水集水池、污水集水池和固液分离机构,雨水下水道连接雨水集水池,地下室排污管道连接地下室污水暂存池,地上层排污管道连接污水集水池,固液分离机构对地下室污水暂存池内的污水进行固液分离后分别排放至污水集水池。本发明具有成本低、维护方便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地下室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很多房屋都设计有地下室,由于地下室地势较低,往往不能给将污水直接排放至集水处理池,如沼气池等,需要水泵等设备进行上抽,一般的做法为:在地下室的下方设置设备室,在设备室内安装内置式污水排放设备,内置式污水排放一般包括小型污水池和将污水池内的污水抽至靠近地面的污水储存池内,使地面至少的建筑层产生的污水和地下室产生的污水均存于污水储存池内,对其进行集中处理和排放。在地下室下方设置设备室不仅提高了建筑施工成本,而且维修非常不便,位于小型污水池内的水泵等设备也存在故障率较高(如堵塞、配件腐蚀老化等),不利于检修和跟换。
为了减少污水处理量,城市新开发区域一般雨水和污水分流的双管制,这部分雨水是相对洁净的可直接排放水,一般直接排放至河流,现有技术中并未对雨水进行较好的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地下室排水系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地下室排水更加方便、延长维护周期、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地下室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下室排污管道、地下室污水暂存池、地上层排污管道、雨水下水道、雨水集水池、污水集水池和固液分离机构,所述雨水下水道连接雨水集水池,所述地下室排污管道连接地下室污水暂存池,所述地上层排污管道连接污水集水池,所述固液分离机构对地下室污水暂存池内的污水进行固液分离后分别排放至污水集水池。
进一步的,所述固液分离机构包括减速电机、外套管、内套管、抽水管和排渣管,所述内套管通过所述减速电机驱动,所述内套管转动连接在外套管内,所述内套管外具有外螺旋导料片,所述外套管的下段位于地下室污水暂存池内,所述外套管的上段位于污水集水池内,位于地下室污水暂存池内的内套管上开设有贯通内套管内外壁的滤孔,所述抽水管插设在内套管内,所述抽水管的进水端位于地下室污水暂存池内的内套管内,所述抽水管的上端连接有将内套管内的污水抽至污水集水池的第一水泵;所述排渣管连接外套管的上端,所述排渣管的出口位于污水集水池内。
进一步的,所述外套管的上端固定设置有齿轮一,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与齿轮一啮合的齿轮二。
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管外设置有位于排渣管之上的辅助导料片,所述辅助导料片为与外螺旋导料片螺旋方向相反的螺纹片。
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管的上端转动连接有一阀体,所述阀体内腔与内套管的内腔相通,所述阀体上连接有一冲水管,所述冲水管的入口连接雨水集水池。
雨水集水池内液面较高时,雨水可直接通过冲水管直接进入内套管,对内套管内进行反向清洗。
进一步的,所述雨水集水池内设置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能够将雨水集水池内的水通过冲水管输送至内套管内。
可以主动或通过程序设定的方式,通过第二水泵将雨水集水池内的雨水抽入内套管,对内套管内进行反向清洗,且具有较大水压。
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管的内壁具有螺旋状的增压导片,所述增压导片的螺旋方向与外螺旋导料片的螺旋方向相反,所述增压导片的内侧缘与抽水管的外壁面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内套管的下端延伸至外套管之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泵、减速电机和第二水泵均靠近地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908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