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心内科双重呼吸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88186.4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8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周志强;于海峰;曹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A61M16/06;A61M16/08;A61M16/20 |
代理公司: | 深圳至诚化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8 | 代理人: | 刘英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科 双重 呼吸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心内科双重呼吸装置,包括呼吸面罩、松紧带、呼吸机连接管以及鼻夹,所述呼吸面罩一侧固定连接松紧带,所述呼吸面罩底端设有呼吸机连接管,所述松紧带一侧设有鼻夹,所述呼吸面罩一侧固定连接供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底部螺纹连接氧气袋。该心内科双重呼吸装置在没有呼吸机的条件下,可与氧气袋相连接,避免了对于心内科呼吸困难患者进行氧气供养时多通过氧气罐为患者提供氧气,供氧形式单一,连接管与氧气袋连接口螺纹连接即可,操作简单,大大提高呼吸装置的实用性,避免当患者需要大量的氧气而氧气不足,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对于一些其他紧急情况,可将鼻夹夹与患者鼻处,即可为患者做人工呼吸,有利于对患者的抢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呼吸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心内科双重呼吸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呼吸是传统的内科抢救措施,昏迷患者或心跳停止患者在排除气道异物,采用徒手方法使呼吸道畅通后,如无自主呼吸,应立即予以人工呼吸,以保证不间断地向患者供氧,防止重要器官因缺氧造成不可逆性损伤。口对口呼吸是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打开气道的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抢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的鼻孔,另一手握住颏部使头尽量后仰,保持气道开放状态,然后深吸一口气,张开口以封闭患者的嘴周围(婴幼儿可连同鼻一块包住),向患者口内连续吹气2次,每次吹气时间为1~1.5秒,吹气量1000毫升左、右,直到胸廓抬起,停止吹气,松开贴紧患者的嘴,并放松捏住鼻孔的手,将脸转向一旁,用耳听有否气流呼出,再深吸一口新鲜空气为第二次吹气做准备,当患者呼气完毕,即开始下一次同样的吹气。如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呼吸,则要进行持续吹气,成人吹气频率为12次/分钟,儿童15次/分钟,婴儿20次/分钟,但是要注意,吹气时吹气容量相对于吹气频率更为重要,开始的两次吹气,每次要持续1~2秒钟,让气体完全排出后再重新吹气,一分钟内检查颈动脉搏动及瞳孔、皮肤颜色,直至患者恢复复苏成功,或死亡,或准备好做气管插管。
现有的呼吸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心内科呼吸困难患者进行氧气供养时多通过氧气罐为患者提供氧气,往往会使用供氧装置给患者提供足够的氧气补给,但是普通的供氧装置只能简单的对患者进行供氧;
2、当患者需要大量的氧气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对氧气袋进行更换,且更换过程较为麻烦,这段时间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吸氧,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降低了呼吸装置的实用性;
3、有些患者在呼吸困难时,会自动使用鼻子呼吸,这样会造成患者呼吸不畅,不利于医护人员抢救。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心内科双重呼吸装置,解决了现有对于心内科呼吸困难患者进行氧气供养时多通过氧气罐为患者提供氧气,往往会使用供氧装置给患者提供足够的氧气补给,但是普通的供氧装置只能简单的对患者进行供氧;当患者需要大量的氧气时,就需要医护人员对氧气袋进行更换,且更换过程较为麻烦,这段时间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吸氧,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降低了呼吸装置的实用性;有些患者在呼吸困难时,会自动使用鼻子呼吸,这样会造成患者呼吸不畅,不利于医护人员抢救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心内科双重呼吸装置,包括呼吸面罩、松紧带、呼吸机连接管以及鼻夹,所述呼吸面罩一侧固定连接松紧带,所述呼吸面罩底端设有呼吸机连接管,所述松紧带一侧设有鼻夹,所述呼吸面罩一侧固定连接供氧装置,所述供氧装置底部螺纹连接氧气袋,所述呼吸面罩包括防漏边、通孔以及连接口,所述呼吸面罩一侧设有防漏边,所述呼吸面罩内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为两组,所述通孔呈环形方式分布,所述呼吸面罩底端设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内设有螺纹。
优选的,所述松紧带为两组,所述松紧带呈并列形式分布。
优选的,所述呼吸机连接管一端内设有螺纹,所述呼吸机连接管另一端固定连接密封环一端,所述密封环另一端设有连接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未经青岛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81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