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字化人机接口界面的设计方法及数字化人机接口界面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86116.5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99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唐涛;于涛;张莉;郝朋飞;邓云;黄亚平;徐阳;李曦琛;张志强;李昊;遇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D3/00 | 分类号: | G21D3/00;G21D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邓伯英;苏赛军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字化 人机 接口 界面 设计 方法 | ||
1.一种事故处理规程的数字化人机接口界面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执行事故处理规程所需的各个控制和监视操作,并据此确定人机接口界面应显示的各控制功能模块;
确定各控制功能模块进行控制和监视的目标信息清单;
将各控制功能模块布置在人机接口界面上,并将与各控制功能模块相应的进行控制和监视的目标信息清单布置在各控制功能模块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事故处理规程的数字化人机接口界面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功能模块包括第一类控制功能模块,和/或,第二类控制功能模块,和/或,第三类控制功能模块,
所述第一类控制功能模块用于控制和监视事故处理规程中进行快速执行的执行机构;
所述第二类控制功能模块用于控制和监视事故处理规程中涉及多个工艺系统的执行机构;
所述第三类控制功能模块用于控制和监视事故处理规程中进行规程通用性操作的执行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事故处理规程的数字化人机接口界面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执行事故处理规程所需的各个控制和监视操作,并据此确定人机接口界面应显示的各控制功能模块,具体包括:
根据执行事故处理规程过程中的关键的控制和监视操作,筛选出需快速执行的各控制和监视操作、涉及多个工艺系统的各控制和监视操作、具有规程通用性的各控制和监视操作,据此得到第一类控制功能模块、第二类控制功能模块、第三类控制功能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事故处理规程的数字化人机接口界面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各控制功能模块进行控制和监视的目标信息清单,具体包括:
针对各控制功能模块分别对应的控制和监视操作,得到各控制功能模块所对应的设备操作信息和参数信息,以形成各控制功能模块进行控制和监视的第一信息清单;
对第一信息清单进行筛选和分类,得到各控制功能模块进行控制和监视的目标信息清单,
其中,第三类控制功能模块进行控制和监视的目标信息清单包括在同体系的其他规程也出现的且出现频度大于第一阈值、重要程度大于第二阈值的设备操作信息和参数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事故处理规程的数字化人机接口界面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第一信息清单进行筛选和分类,得到各控制功能模块进行控制和监视的目标信息清单,具体包括:
从第一信息清单中筛选出事故处理规程中要求诊断或快速动作的设备操作信息和参数信息,得到第二信息清单;
从第一信息清单中筛选出事故处理规程中延迟动作所需的设备操作信息和参数信息,得到第三信息清单;
根据设备操作信息和参数信息的重要性和使用频度,精简第二信息清单得到第二目标信息清单,精简第三信息清单得到第三目标信息清单,第二目标信息清单和第三目标信息清单的合集构成各控制功能模块进行控制和监视的目标信息清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事故处理规程的数字化人机接口界面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各控制功能模块布置在人机接口界面上,并将与各控制功能模块相应的进行控制和监视的目标信息清单布置在各控制功能模块内部,具体包括:
根据执行事故处理规程的操作顺序、及各控制功能模块的重要性,将第一类控制功能模块布置在人机接口界面的上半部分,
将与第一类控制功能模块相应的进行控制和监视的目标信息清单布置在各控制功能模块内部,或
将与第一类控制功能模块相应的进行控制和监视的第二目标信息清单布置在各控制功能模块内部,并将其第三目标信息清单布置在同体系中其他规程的控制功能模块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事故处理规程的数字化人机接口界面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各控制功能模块布置在人机接口界面上,并将与各控制功能模块相应的进行控制和监视的目标信息清单布置在各控制功能模块内部,还包括:将第三类控制功能模块布置在同体系中其他规程的人机接口界面中,
将与第三类控制功能模块相应的进行控制和监视的目标信息清单布置在所述事故处理规程的各控制功能模块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611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