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悬浮式防暴防汛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85978.6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23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高晓宁;陈宏;范正勇;李培培;刘宁;郭栋;郑珊珊;陈瑛;高山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扬州供电分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6B5/10 | 分类号: | E06B5/10;E05F15/57;E05F15/60;E06B7/28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苏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83 | 代理人: | 周全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浮 防暴 防汛 | ||
一种悬浮式防暴防汛门,涉及平移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悬浮式平移门的改进。本发明包括门体、第一门框、第二门框和第三门框,其特征在门体朝向外部的表面,设置有楔形挡板,在楔形挡板朝向第一门框的侧端面设有斜楔面一,在楔形挡板朝向第二门框的侧端面设有斜楔面二;在第一门框的内侧表面设有坡面一,在第二门框的内侧表面设有坡面二。本发明中楔形挡板底面与地面贴合,楔形挡板两端的斜楔面和第一门框与第二门框上的坡面贴合,形成一个贴合的整体,能够有效的将水流阻挡在门体外,且楔形挡板固定在门体上,门体又通过第一门框与第二门框固定在墙体上,且第一门框与第二门框与门体之间还设有支撑杆,楔形挡板还具有良好的耐冲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移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悬浮式平移门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南方地区,雨季时间长,降雨量大,极易引起洪涝灾害。变电站、地下车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重要地点都需要防洪阻水,在以往的防洪经验中,往往是在门口堆放沙包,垒成阻水墙。但是利用沙包构筑堤坝费时费力,在防洪工作结束以后还需要再次搬离沙包,增大了工作量。此外,如机关、学校、部队、变电站、核电厂、电信等重点单位,不仅仅有防汛的需求,前述单位的大门在日常还需有防暴的要求。
加上出入便利、美观的综合需求,悬浮式自动门的使用性能是最接近这些单位的以上综合需求,悬浮门技术,如200620070219.X,名称:杠杆式无轨平移直线门;201120245514.5,名称:悬挂闸门片的驱动装置;201620161415.1,名称:伸缩式悬挂闸门;所披露的悬浮式直线移动门,其采用无轨设计,将门体“悬吊”在一对龙门架形式的支撑门片内,由托轮机构支撑伸缩门片,使伸缩门片沿直线往复运行。
以上几个现有技术所披露的悬浮式自动门,由于不采用常规的轨道形式,使得运行轻便、灵敏、平稳……但是,有不采用轨道形式,其底部必然存留较大的缝隙,一旦遇到汛期,一些有防汛需求的重点单位,还需要采用常规的防洪手段(门口构筑阻水“墙”)来实现防洪。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运行轻便且具备防洪防暴能力的悬浮式防暴防汛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悬浮式防暴防汛门,包括门体、第一门框、第二门框和第三门框,所述第一门框、第二门框和第三门框分别呈倒扣的U型框形式,所述第一门框与第二门框之间为大门出入口,所述门体悬吊式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门框和第二门框内,
在所述门体朝向外部的表面,设置有宽度与所述第一门框与第二门框之间距离一致的楔形挡板,在所述楔形挡板朝向所述第一门框的侧端面设有斜楔面一,在所述楔形挡板朝向所述第二门框的侧端面设有斜楔面二;
在所述第一门框的内侧表面设有与所述斜楔面一适配的坡面一,在所述第二门框的内侧表面设有与所述斜楔面一适配的坡面二;
所述楔形挡板的底面与所述第一门框与第二门框之间的地面适配;
所述第一门框、所述第二门框与所述门体朝向内部的表面之间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安装在所述第一门框与第二门框的内侧表面。
所述楔形挡板通过至少一对竖直安装的滑动支架连接所述门体。
所述楔形挡板通过凸轮连杆机构或液压缸提升杆或齿轮齿条机构或电动推杆驱动。
所述支撑杆为活动伸缩杆或固定杆,所述活动伸缩杆的上限行程的活动顶面接触到所述门体朝向内部的表面;
所述固定杆的顶面接触到所述门体朝向内部的表面且所述固定杆的顶面在水平方向的两侧设有坡口。
所述支撑杆可替换成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安装在所述门体背向所述楔形挡板的一侧。
所述楔形挡板的底面以及所述斜楔面一、所述斜楔面二都铺设有橡胶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扬州供电分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扬州供电分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59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