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角压合除包牛皮纸圆柱状电池褶皱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77291.8 | 申请日: | 202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06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马梦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供电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131 | 分类号: | H01M50/131;H01M50/107;H01M6/00;H01M10/04;H01B3/52 |
代理公司: | 福州科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001 | 代理人: | 李晓芬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角 牛皮纸 圆柱状 电池 褶皱 装置 | ||
1.一种对角压合除包牛皮纸圆柱状电池褶皱装置,包括有支撑架(1)、第一限位板(12)、第二限位板(13)和连接板(16);支撑架(1)与第一限位板(12)和第二限位板(13)进行固接;支撑架(1)内部设置有连接板(16);支撑架(1)与控制器(2)进行固接;支撑架(1)与第一电机(3)进行固接;支撑架(1)与第二电机(4)进行固接;支撑架(1)下方内部放置有收集箱(14);其特征是:还包括有压合机构和旋转机构;支撑架(1)内部设置有压合机构;第二电机(4)与压合机构进行固接;连接板(16)下方连接有压合机构;压合机构用于使得电池顶部贴覆的牛皮纸褶皱呈垂直立起状态;支撑架(1)内部设置有旋转机构;压合机构与旋转机构进行啮合;连接板(16)通过支架与旋转机构进行转动连接;旋转机构用于让垂直立起的牛皮纸褶皱折弯并贴合不再立起;支撑架(1)通过支架与第一存放板(9)和第二存放板(10)均进行固接;支撑架(1)与第一电推杆(15)和第二电推杆(17)均进行固接;支撑架(1)与第一电滑轨(18)和第二电滑轨(19)均进行固接;放置架(8)与第一电滑轨(18)和第二电滑轨(19)进行滑动连接;喷胶箱(11)与收集箱(14)进行固接;连接板(16)与第一电推杆(15)和第二电推杆(17)均进行固接;第一存放板(9)、第二存放板(10)、喷胶箱(11)、第一限位板(12)和第二限位板(13)的组合共设置有三组;
贴覆机构包括有第一传动杆(501),第一锥齿轮(502),第二锥齿轮(503),第二传动杆(504),第一蜗杆(505),第一蜗轮(506),第一传送辊(507),第一传动轮(508),第二传动轮(509),第二传送辊(5010),第三传动轮(5011),第四传动轮(5012),第三传送辊(5013),第五传动轮(5014),第六传动轮(5015)和第四传送辊(5016);第一传动杆(501)与第一电机(3)进行固接;第一传动杆(501)与第一锥齿轮(502)内部轴心进行固接;第一传动杆(501)通过支架与支撑架(1)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502)与第二锥齿轮(503)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503)内部轴心与第二传动杆(504)进行固接;第二传动杆(504)通过支架与支撑架(1)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杆(504)与第一蜗杆(505)进行固接;第一蜗杆(505)与第一蜗轮(506)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蜗轮(506)与第一传送辊(507)进行固接;第一传送辊(507)一侧与第一传动轮(508)内部轴心进行固接;第一传送辊(507)另一侧与第三传动轮(5011)内部轴心进行固接;第一传送辊(507)通过支架与支撑架(1)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送辊(507)与第一存放板(9)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轮(508)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二传动轮(509)进行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509)内部轴心与第二传送辊(5010)进行固接;第二传送辊(5010)与第一存放板(9)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送辊(5010)通过支架与支撑架(1)进行转动连接;第三传动轮(5011)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四传动轮(5012)进行传动连接;第四传动轮(5012)内部轴心与第三传送辊(5013)进行固接;第三传送辊(5013)与第五传动轮(5014)内部轴心进行固接;第三传送辊(5013)与第一存放板(9)进行转动连接;第三传送辊(5013)与第二存放板(10)进行转动连接;第三传送辊(5013)通过支架与支撑架(1)进行转动连接;第五传动轮(5014)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六传动轮(5015)进行传动连接;第六传动轮(5015)内部轴心与第四传送辊(5016)进行固接;第四传送辊(5016)通过支架与支撑架(1)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送辊(5016)与第一存放板(9)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送辊(5016)与第二存放板(10)进行转动连接;第一蜗杆(505),第一蜗轮(506),第一传送辊(507),第一传动轮(508),第二传动轮(509)、第二传送辊(5010)、第三传动轮(5011)、第四传动轮(5012)、第三传送辊(5013)、第五传动轮(5014)、第六传动轮(5015)和第四传送辊(5016)的组合共设置有三组;
压合机构包括有第三传动杆(601),第三锥齿轮(602),第四锥齿轮(603),第五锥齿轮(604),第四传动杆(605),第一平齿轮(606),第二平齿轮(607),第五传动杆(608),第二蜗杆(609),第二蜗轮(6010),第六传动杆(6011),第七传动轮(6012),第八传动轮(6013),第六锥齿轮(6014),第七锥齿轮(6015),第一双向丝杆(6016),第一压贴杆(6017),四爪支架(6018),第一光杆(6019),第七传动杆(6020),第八锥齿轮(6021),第九锥齿轮(6022),第二双向丝杆(6023),第二压贴杆(6024)和第二光杆(6025);第三传动杆(601)与第二电机(4)进行固接;第三传动杆(601)与第三锥齿轮(602)内部轴心进行固接;第三传动杆(601)与第四锥齿轮(603)内部轴心进行固接;第三传动杆(601)通过支架与支撑架(1)进行转动连接;第三锥齿轮(602)与旋转机构进行啮合;第四锥齿轮(603)与第五锥齿轮(604)进行啮合;第五锥齿轮(604)内部轴心与第四传动杆(605)进行固接;第四传动杆(605)通过支架与支撑架(1)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动杆(605)与第一平齿轮(606)内部轴心进行固接;第一平齿轮(606)上方设置有第二平齿轮(607);第二平齿轮(607)内部轴心与第五传动杆(608)进行固接;第五传动杆(608)通过支架与连接板(16)进行转动连接;第五传动杆(608)与第二蜗杆(609)进行固接;第二蜗杆(609)与第二蜗轮(6010)进行转动连接;第二蜗轮(6010)与第六传动杆(6011)进行固接;第六传动杆(6011)与第七传动轮(6012)内部轴心进行固接;第六传动杆(6011)通过支架与四爪支架(6018)进行转动连接;第六传动杆(6011)与第六锥齿轮(6014)内部轴心进行固接;第七传动轮(6012)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八传动轮(6013)进行传动连接;第六锥齿轮(6014)与第七锥齿轮(6015)进行啮合;第七锥齿轮(6015)内部轴心通过滑套与第一双向丝杆(6016)进行固接;第一双向丝杆(6016)与四爪支架(6018)进行转动连接;在第一双向丝杆(6016)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压贴杆(6017),且两个第一压贴杆(6017)与第一双向丝杆(6016)均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压贴杆(6017)与第一光杆(6019)进行滑动连接;四爪支架(6018)与第一光杆(6019)进行固接;四爪支架(6018)通过支架与连接板(16)进行固接;第八传动轮(6013)内部轴心与第七传动杆(6020)进行固接;第七传动杆(6020)通过支架与四爪支架(6018)进行转动连接;第七传动杆(6020)与第八锥齿轮(6021)内部轴心进行固接;第八锥齿轮(6021)与第九锥齿轮(6022)进行啮合;第九锥齿轮(6022)内部轴心通过滑套与第二双向丝杆(6023)进行固接;在第二双向丝杆(6023)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压贴杆(6024),且两个第二压贴杆(6024)与第二双向丝杆(6023)均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压贴杆(6024)与第二光杆(6025)进行滑动连接;第二光杆(6025)与四爪支架(6018)进行固接;第二蜗杆(609)、第二蜗轮(6010)、第六传动杆(6011)、第七传动轮(6012)、第八传动轮(6013)、第六锥齿轮(6014)、第七锥齿轮(6015)、第一双向丝杆(6016)、第一压贴杆(6017)、四爪支架(6018)、第一光杆(6019)、第七传动杆(6020)、第八锥齿轮(6021)、第九锥齿轮(6022)、第二双向丝杆(6023)、第二压贴杆(6024)和第二光杆(6025)的组合共设置有三组,且连接关系均与上述相同;当第一平齿轮(606)与第二平齿轮(607)啮合时,第一平齿轮(606)带动第二平齿轮(607)转动;当第一平齿轮(606)与第二平齿轮(607)不啮合时,第一平齿轮(606)不带动第二平齿轮(607)转动;
旋转机构包括有第十锥齿轮(701),第八传动杆(702),第三平齿轮(703),第四平齿轮(704),第九传动杆(705),第三蜗杆(706),第三蜗轮(707),第十传动杆(708),第九传动轮(709),第十传动轮(7010),固定底座(7011),滑动架(7012)和压涂杆(7013);第十锥齿轮(701)与第三锥齿轮(602)进行啮合;第十锥齿轮(701)内部轴心与第八传动杆(702)进行固接;第八传动杆(702)通过支架与支撑架(1)进行转动连接;第八传动杆(702)与第三平齿轮(703)内部轴心进行固接;第三平齿轮(703)一侧设置有第四平齿轮(704);第四平齿轮(704)内部轴心与第九传动杆(705)进行固接;第九传动杆(705)通过支架与支撑架(1)进行转动连接;第九传动杆(705)与第三蜗杆(706)进行固接;第三蜗杆(706)与第三蜗轮(707)进行转动连接;第三蜗轮(707)与第十传动杆(708)进行固接;第十传动杆(708)与第九传动轮(709)内部轴心进行固接;第十传动杆(708)通过支架与支撑架(1)进行转动连接;第九传动轮(709)外环面通过皮带与第十传动轮(7010)进行传动连接;第十传动轮(7010)内部轴心与固定底座(7011)进行固接;固定底座(7011)外围等距设置有四组滑动架(7012)和压涂杆(7013)的组合;固定底座(7011)与四个滑动架(7012)均进行固接;四个滑动架(7012)与支撑架(1)均进行滑动连接;四个滑动架(7012)与四个压涂杆(7013)进行固接;当第三平齿轮(703)与第四平齿轮(704)啮合时,第三平齿轮(703)带动第四平齿轮(704)转动;当第三平齿轮(703)与第四平齿轮(704)不啮合时,第三平齿轮(703)不带动第四平齿轮(704)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供电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供电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729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