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车直流充电通信智能化测试方法、装置、终端及储存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75388.5 | 申请日: | 202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8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超;刘轶鑫;刘雨霞;谷文博;荣常如;田崇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B60L53/31;B60L53/6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车 直流 充电 通信 智能化 测试 方法 装置 终端 储存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车直流充电通信智能化测试方法、装置、终端及储存介质,属于电动汽车供电设备测试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当接收到测试任务消息时,获取所述测试任务消息中的测试工况参数;根据所述测试工况参数,生成所述测试工况参数对应的模拟外部环境数据并发送给待测电池管理系统BMS,进行测试;获取终止测试数据;根据所述终止测试数据生成测试结果,通过所述测试结果判断测试是否通过。本专利提供一种电动车直流充电通信智能化测试方法、装置、终端及储存介质,通过测试工程自动模拟直流充电桩不同工况下的通信行为,可通过参数化定义多种直流充电桩异常工况,使用智能化软件自动完成测试,高效便捷,测试覆盖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车直流充电通信智能化测试方法、装置、终端及储存介质,属于电动汽车供电设备测试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能源供应短缺、生态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绿色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动汽车充电机作为电动汽车能量补给和与电网双向互动的关键设备,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重要基础支撑,也是电动汽车商业化、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电动汽车充电机-电池管理系统协议实现了电动汽车充电,协调控制充电机的功率输出,保障动力电池的稳定运行,一直倍受关注。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充电机-电池管理系统协议主要遵循的有三种标准规范,包括GB/T27930-2011、NB/T33003-2010、Q/GDW235-2008。
在电动汽车充电机-电池管理系统协议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厂家和使用单位对协议的标准的理解不一致,实现方法不同,给实际的互操作性问题,如何保证电动汽车充电机-电池管理系统协议的实现与标准一致性,保证电动汽车充电机-电池管理系统协议的互操作性是我们的研究的重点。
目前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直流充电通讯协议测试中,对直流充电桩通信异常工况如报文超时,错误帧,数据长度异常等复杂工况很难进行测试,导致电池管理系统很难得到充分验证,容易导致充电事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车直流充电通信智能化测试方法、装置、终端及储存介质,以实现目前对异常工况进行测试的需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车直流充电通信智能化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接收到测试任务消息时,获取所述测试任务消息中的测试工况参数;
根据所述测试工况参数,生成所述测试工况参数对应的模拟外部环境数据并发送给待测电池管理系统,进行测试;
获取最终测试数据;
根据所述获取最终测试数据得到测试结果,通过所述测试结果判断测试是否通过。
优选的是,所述测试任务消息包括但不限于指定阶段下指定报文停发或者超时、指定报文发送异常或指定报文应答异常。
优选的是,所述测试任务消息还包括:正常充电工况。
优选的是,所述获取最终测试数据,还包括:获取实时动态测试过程数据。
优选的是,所述获取最终测试数据得到测试结果,通过所述测试结果判断测试是否通过,包括:
获取最终测试数据生成测试报告,所述测试报告包括测试结果;
通过所述测试结果判断测试是否通过。
优选的是,所述测试报告还包括:测试环境、测试样本版本、测试工况、测试工况参数、测试时间、测试人员、测试内容和测试数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一种电动车直流充电通信智能化测试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53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测砂移动气提泵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人证校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