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微气泡发生装置原位注射强化修复土壤地下水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675307.1 | 申请日: | 2021-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0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凃辉;张峰;崔长征;王健华;张欣欣;马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周琼 |
| 地址: | 20008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气泡 发生 装置 原位 注射 强化 修复 土壤 地下水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气泡发生装置原位注射强化修复土壤地下水的方法,通过微气泡发生装置进行。该方法包含:步骤1,向溶药罐内加入清水和/或药剂,开启搅拌器配制修复药剂;步骤2,利用微气泡发生装置,同时吸入气体和配制的药剂,并在泵内加压生产出微气泡;步骤3,将微气泡溶气药剂通过管路经由注射井群注入到受污染的土壤地下水环境中;步骤4,在步骤3中的微气泡进入地下后,待微气泡缓慢释放并逐步上浮;步骤5,重复步骤3直至所有设计注射点位的区域都完成药剂注射。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利用微气泡发生装置形成的微气泡溶气水或溶气药剂,通过原位注射技术注射到受污染的土壤地下水环境中,实现地下污染物的强化去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保技术领域中用于修复土壤地下水的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微气泡发生装置结合原位注射技术强化修复污染土壤地下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调整,大中城市的农药、化工等工业企业逐渐关停或搬离市区,同时也遗留了大量污染场地需要开展土壤地下水修复工作。
土壤地下水原位注射修复是通过向土壤或地下水污染区域注入气态或者液态修复药剂,在药剂的作用下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相对毒性较小的物质,从而实现修复的目的,主要适用于不易开挖、构筑物较多的污染场地。原位修复药剂注射一般通过注入井式注射或通过注射杆直推式注射的方式进行。注入井式注射向预先建立的注射井内直接注入修复药剂,利用地层裂隙和地下水流动输送修复药剂。注射杆直推式注射是将带有注射头的注射杆下压至目标地层后,通过高压劈裂周边地层,形成局部裂隙来快速输送药剂,同时分散开来的药剂也会通过地下水流动进一步扩散,注入的药剂将与一定范围内的污染物接触。在污染地块地层异质性不大或注射粘度较小的修复药剂时,一般使用注射井式注射。
然而,传统的原位气体药剂注射方法存在注射气泡直径偏大、注射影响半径小,气体有效成分利用率低的问题;传统的液体药剂注射方法则存在修复过程中地下扰动程度差、药剂在土壤地下水环境中迁移扩散速度缓慢、污染物难以从土壤颗粒表面脱附及难以与修复药剂有效接触等问题,整体修复效能较差。
因此,为克服以上传统的注射修复方法在原位修复场地应用时存在的局限性,有必要开发一种能够应用于原位修复场地的新型注射方法,解决现有注射技术实施时存在的相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修复土壤地下水的方法,利用微气泡发生装置结合原位注射技术强化修复污染土壤地下水,将微气泡技术与原位注射技术相结合,可以在相对较低的药剂注射浓度下发挥出高效的原位注射修复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微气泡发生装置原位注射强化修复土壤地下水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方法通过微气泡发生装置进行;所述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包含溶药罐、气液混合泵、注射井群、管路以及阀门;溶药罐内设有搅拌器,顶部设有药剂添加口,下部设有药液出口;注射井群包含若干竖直插入受污染土壤中的注射井,注射井顶部通过管路与溶药罐的药液出口连接,管路中间设有气液混合泵。
上述的利用微气泡发生装置原位注射强化修复土壤地下水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方法包含:步骤1,向溶药罐内加入清水和/或药剂,开启搅拌器进行修复药剂配制;步骤2,利用微气泡发生装置,同时吸入气体和步骤1中配制的药剂,并在气液混合泵内加压生产出微气泡;步骤3,利用微气泡发生装置,将步骤2中产生的微气泡溶气药剂通过管路经由注射井群注入到受污染的土壤地下水环境中;步骤4,在步骤3中的微气泡进入地下后,待微气泡缓慢释放并逐步上浮;步骤5,重复步骤3直至所有设计注射点位的区域都完成药剂注射。
上述的利用微气泡发生装置原位注射强化修复土壤地下水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步骤1中,配制的修复药剂根据土壤地下水污染物的不同,包含氧化剂、还原剂、激活剂、调节剂、微生物营养剂或微生物菌种中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格林曼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53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配电变压器重过载预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缓冲柜均匀布料方法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