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的雷达距离超分辨计算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674717.4 | 申请日: | 2021-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65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 发明(设计)人: | 曹建蜀;陈岁新;于昕凝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S7/295 | 分类号: | G01S7/295;G01S7/41;G01S13/28;G06N7/00;G06T3/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李林合 |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稀疏 贝叶斯 学习 算法 雷达 距离 分辨 计算方法 | ||
1.一种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的雷达距离超分辨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对雷达的回波信号进行脉冲压缩,确定群目标雷达信号段;
S2:对群目标雷达信号段进行频率去斜处理,得到单频信号;
S3:利用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对单频信号进行超分辨处理,得到群目标雷达信号的频点位置;
S4:根据群目标雷达信号的频点位置确定雷达距离;
所述步骤S2包括以下子步骤:
S21:基于群目标雷达信号段,利用雷达的发射信号构建参考信号
S22:将参考信号和接收基带回波信号共轭相乘,得到去斜处理后的单频信号
所述步骤S21中,参考信号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exp(·)表示指数运算,μ表示调频斜率,表示快时间,Rref表示参考信号对应的距离,Cv表示光速,j表示虚数;
所述步骤S22中,单频信号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接收基带回波信号,conj[.]表示取共轭运算,rect(·)表示门函数运算,φ0为常数相位项,t0表示,δ表示参考信号相对于距离R处回波信号的延迟时间;
所述步骤S3包括以下子步骤:
S31:构建超完备字典集,并在超完备字典集中对单频信号中噪声w的噪声功率σ和可压缩信号x的先验方差α赋初值;
S32:根据当前先验方差,计算可压缩信号x的后验协方差矩阵Σ和后验均值矢量β;
S33:更新单频信号中噪声w的噪声功率σ和可压缩信号x的先验方差α;
S34:判断更新后的单频信号中噪声w的噪声功率σnew和可压缩信号x的先验方差αnew是否满足收敛条件,若是则结束迭代更新,并将后验均值矢量β中模最大的元素对应的频点位置作为群目标雷达信号的频点位置,否则返回步骤S32;
所述步骤S34中,收敛条件的表达式为:
其中,σ表示噪声w的噪声功率,αn表示可压缩信号的先验方差α的第n个元素,αnew表示更新后的可压缩信号x的先验方差,表示αnew的第n个元素,σnew表示更新后的噪声w的噪声功率,σ表示噪声w的噪声功率;
所述步骤S4包括以下子步骤:
S41:计算单频信号中1Hz信号对应的实际距离RHz,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v表示光速,μ表示线性调频信号的调频斜率,Rfs表示1个采样点对应的距离长度,Fs表示距离维快采样频率;
S42:将后验均值矢量β中模最大的元素对应的频点与单频信号中1Hz信号对应的实际距离RHz相乘,作为雷达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的雷达距离超分辨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对雷达的回波信号进行脉冲压缩包括以下子步骤:
S11:将线性调频信号作为雷达的发射信号
S12:根据雷达的发射信号确定雷达的接收基带回波信号
S13:对雷达的发射信号和接收基带回波信号进行卷积,完成对雷达的回波信号的脉冲压缩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算法的雷达距离超分辨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1中,雷达的发射信号的表达式为:
其中,rect(·)表示门函数运算,μ表示线性调频信号的调频斜率,Tp表示发射脉冲持续时间,表示快时间,exp(·)表示指数运算,j表示虚数;
所述步骤S12中,雷达的接收基带回波信号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Cv表示光速,R表示目标与雷达的径向距离;
所述步骤S13中,对雷达的发射信号和接收基带回波信号进行卷积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表示脉冲压缩后的雷达回波信号,sinc(·)表示辛格函数运算,B表示发射信号的带宽,表示雷达载波波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471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