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组分聚氨酯密封胶及其加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8228.8 | 申请日: | 202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20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邓春苑;张旺;邓辉苑;陈柳娟;何子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斯摩尔新材料研究(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75/08 | 分类号: | C09J175/08;C09J175/14;C09J11/06;C09J11/04;B01F7/16;B01F7/26;B01F7/3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道勤知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39 | 代理人: | 何兵;吕诗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分 聚氨酯 密封胶 及其 加工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组分聚氨酯密封胶及其加工装置,包括组分A和组分B;组分A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件:聚合物多元醇90‑120份、固体填料5‑150份、石墨烯10‑30份、增塑剂5‑21份;组分B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交联剂8‑35份、增粘剂2‑20份、催化剂1‑4份、消泡剂2‑8份、偶联剂1‑5份,本发明提供的双组分密封胶采用特定含量组分,实现较好的相互作用,并且增加了石墨烯组分,使产品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耐久性、密封性以及长期的保存稳定性,适用于光伏组件、汽车组件、电子电器以及建筑用的玻璃,幕墙组件等密封,另外还提供了相应的混料装置,可以保证物料之间混合更加充分,避免混料不均导致产品质量降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封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双组分聚氨酯密封胶及其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双组份聚氨酯胶粘剂是PU中品种最多、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产品。该产品两个组份分别包装,易贮存,性能可调,具有粘合强度高、适用范围广、耐候性好等特点,在应用领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元器件向集成化、微型化方向发展。为了保护电子元器件使其和外界环境有效隔绝起来,需使用电子灌封胶对其进行灌封、密封。电子灌封胶可以起到防水、防潮、防尘、提高内部元件及线路间绝缘、提高抗冲击能力的作用。但现有灌封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存在硬度高、粘度大、固化后透明度差、气泡多、绝缘性差、与金属粘结力弱、固化时间较长等问题,基于此,现在提供一种双组分聚氨酯密封胶及其加工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组分聚氨酯密封胶及其加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组分聚氨酯密封胶,包括组分A和组分B;
组分A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件:聚合物多元醇90-120份、固体填料5-150份、石墨烯10-30份、增塑剂5-21份;
组分B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交联剂8-35份、增粘剂2-20份、催化剂1-4份、消泡剂2-8份、偶联剂1-5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包括组分A和组分B;
组分A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件:聚合物多元醇100-110份、固体填料30-80份、石墨烯14-25份、增塑剂7-10份;
组分B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交联剂10-28份、增粘剂5-16份、催化剂2-3份、消泡剂3-7份、偶联剂2-4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包括组分A和组分B;组分A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件:聚合物多元醇105份、固体填料60份、石墨烯21份、增塑剂8份;
组分B由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交联剂20份、增粘剂11份、催化剂2.5份、消泡剂4份、偶联剂3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聚合物多元醇选自端羟基聚丁二烯、蓖麻油、聚醚多元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催化剂为有机稀有金属、有机铋锌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或辛酸亚锡中的一种。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偶联剂选自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2 ,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 硅烷中的一种。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包括混合箱和设置在其外侧用于降噪的隔音层,所述混合箱下端设有若干个支腿,所述混合箱上端开设有下料口以及与下料口相对应用于给料的给料组件,所述混合箱内部设有用于对物料混合的混合组件;
所述混合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混合箱内部的安装盘,所述安装盘连接用于带动其转动的旋转驱动机构,所述安装盘上端中间位置设有一个承接物料的集料斗,所述集料斗下方设有一个水平设置的分散盘,所述分散盘上端通过吊杆与集料斗下端口连接固定,所述分散盘的上端面积大于集料斗下端口面积,所述分散盘上端外侧阵列分布有若干个打散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斯摩尔新材料研究(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柯斯摩尔新材料研究(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82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