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鉴定水稻耐热性和耐寒性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7854.5 | 申请日: | 202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88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杨远柱;康曙光;赵龙益;何娜;秦鹏;郭景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植众联合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G7/06 | 分类号: | A01G7/06;A01G22/22;A01G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张国栋 |
地址: | 410129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鉴定 水稻 耐热性 耐寒性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水稻耐性鉴定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鉴定水稻耐热性和耐寒性的方法,通过在玻璃温室内配套人工环境模拟机组、加湿除湿系统、送回风管道系统、遮阳系统、补光灯系统、物联网系统和自动温控系统,自动模拟自然界温度日变化规律任意控制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持续时间,模拟植物在自然界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是自然条件下大田高温鉴定无法比拟的。本发明通过在玻璃温室内通过系统自动将高温处理温度度控制在28‑39℃,低温处理温度控制在17‑23℃,温度精度控制在±1.0℃以内,湿度范围调控在50%‑90%,湿度精度±10%左右,在水稻孕穗期或破口抽穗扬花期等关键时期进行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稻耐性鉴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鉴定水稻耐热性和耐寒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水稻育种实验基本都是在室外大田进行,室外因四季交替,环境条件的约束,对实验的时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会因为极端天气的出现,严重影响实验的进行及实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这样就无形延长了实验的时间,有些实验可能会历时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严重影响了科研的发展及新品种的开发速度。
目前在设施温室内进行的一些生物育种实验室,配套一些加温、降温设及补光设备,通过信息采集系统,控制室内的温湿度及光照强度,一定程度满足了部分实验项目的需要,但是还是存在不能完全满足一些特殊实验条件的问题。
目前温室内进行育种实验,解决了实验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影响条件的限制,但是在人工环境控制方便还是存在一定缺陷,不能更好的模拟室外环境条件,不能精确控制一些需要高温,低温的种植实验对环境的要求。
高温鉴定实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很苛刻,即高温条件标准为平均温度32℃以上,最高温度37.5℃以上,且要持续3天以上。温度精度要求正负2度以内,目前实施的大田高温鉴定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很大,很难准确收集到所有实验数据,如遇到天气状况比较特殊年份都无法完成鉴定实验。
低温鉴定实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也很苛刻,即低温条件标准为平均温度17℃以上,温度精度要求正负2度以内;且要持续3天以上,目前实施的大田低温鉴定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很大,很难准确收集到所有实验数据,如遇到天气状况比较特殊年份都无法完成鉴定实验。
在玻璃温室内能够实现精确温湿度控制,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亟需一种鉴定水稻耐热性和耐寒性的方法,实现玻璃温室内温湿度的精确控制。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1)现有水稻育种实验,受环境条件的约束,对实验的时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极端天气的出现,严重影响实验的进行及实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延长实验时间,严重影响科研的发展及新品种的开发速度。
(2)目前一些生物育种实验室采用的人工气候室配套一些加温、降温设及补光设备的方式,仍存在不能完全满足一些特殊实验条件的问题,如不能进行规模化处理;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与自然条件有差异。
(3)目前实施的大田高温和/或低温鉴定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很大,很难准确收集到所有实验数据,如遇到天气状况比较特殊年份都无法完成鉴定实验。
(4)在玻璃温室内能够实现精确温湿度控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
能在放置近百盆的温室中准确、稳定、持续地模拟自然界高温或低温胁迫环境条件,同时使光照强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接近自然条件,使试验可重复性好,受自然环境影响小且能规模化进行鉴定。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在于为水稻高温和低温耐性鉴定与抗性资源筛选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稳定、可规模化处理的鉴定方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植众联合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未经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植众联合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78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波光子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通知显示方法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