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结合分子探针检测中药重金属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6390.6 | 申请日: | 202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7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慧;王宝玲;颜继忠;刘宵谊;张弘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5 | 分类号: | G01N21/65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朱思兰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光谱 结合 分子 探针 检测 中药 重金属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结合分子探针检测中药重金属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银纳米颗粒作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基底材料,以4,4‑联吡啶探针(Dpy)作为信标分子,基于Dpy分子能特异性与汞离子结合的原理,通过检测Dpy的拉曼响应差异值来间接检测中药体系中的汞离子;本发明检测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具有较强选择性和较高灵敏度,采用便携式拉曼仪能够实现现场中药样品的重金属痕量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重金属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结合分子探针检测中药重金属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ERS)结合特异性探针分子检测中药注射液中的重金属离子。
背景技术
大多数重金属离子如铅、镉、砷、汞、铜等一旦未经处理进入生物链,便会导致严重环境污染甚至威胁到人体健康安全。其中汞离子作为毒性最强的液体重金属离子,即使很低的量侵入人体也会造成肺部、肾脏、肝脏及神经系统病变。当前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迅猛,各种中药制剂进入市场,但在各药监部门飞行检查和药品抽验结果中显示,中药制剂和中药饮片是一个重灾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重金属超标、农药超标等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痛点,也是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最大的拦路虎。
目前,中药材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方法很多,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原子吸收光谱技术、色谱法、电化学法、荧光光谱法等。虽然这些技术已经成熟地运用在重金属的检测当中,但这些方法大多存在前处理操作繁琐、所用试剂有毒、检测仪器昂贵以及不适应于现场分析等缺点。当前重金属残留问题日趋显著,为了进一步保障药材的安全性,有必要建立一种可用于现场快速检测重金属残留物的方法。
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一样同属于分子振动光谱,可以反映分子的特征结构。而其中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因具有使用方便、检测速度快、无损且样品前处理简单,可以进行现场痕量物质检测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国防安全、生物医学等领域。SERS检测通常需要金、银或其他纳米材料作为基底来增强目标分子的拉曼信号,但由于重金属离子不具有拉曼响应,不能直接通过拉曼光谱来检测,因此,需要一种具有拉曼信号的探针分子来间接检测中药中的重金属离子。通常所需要的探针不仅具有良好的拉曼活性,并且能够与重金属离子发生特异性结合作用。然而,中药成分十分复杂,含有多种糖、氨基酸、生物碱等活性成分,这些物质对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带来了很大的荧光干扰。
目前,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结合特异性分子探针技术检测中药中重金属离子的方法未见相关报道。本发明作为一种新型的中药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为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结合4,4-联吡啶(Dpy)探针分子技术检测中药注射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方法,通过优化拉曼基底的增强效果提升重金属离子检测的灵敏度和可靠性,利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可以实现现场中药的重金属快速检测。
本发明方法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银纳米颗粒作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的基底材料,以4,4-联吡啶探针(Dpy)作为信标分子,基于Dpy分子能特异性与汞离子结合的原理,通过检测Dpy的拉曼响应差异值来间接检测中药体系中的汞离子。本发明检测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具有较强选择性和较高灵敏度,采用便携式拉曼仪能够实现现场中药样品的重金属痕量检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结合分子探针检测中药重金属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银纳米颗粒(Ag NPs)的制备
将硝酸银与超纯水混合,加热至回流(90~100℃),然后加入1wt%柠檬酸三钠溶液(超纯水为溶剂),保持回流状态搅拌20min,停止加热继续搅拌,待冷却至室温(20~30℃),得到银纳米颗粒溶液;
所述硝酸银与超纯水、1wt%柠檬酸三钠溶液的质量比为0.018:10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63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