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握笔辅助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4314.1 | 申请日: | 202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6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梁国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国炎 |
主分类号: | B43K23/008 | 分类号: | B43K23/0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李青 |
地址: | 526100 广东省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辅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握笔辅助器,本装置握把上的曲面可以防止手指向内攥拳收拢接触到手掌心,同时顶部手指圈围撑体与拇指、食指和虎口所形成的弧度相吻合,并且同时防止拇指和食指并拢,从而引导手指在没有任何外压的情况下正确握笔,使手指握笔时没有任何束缚直接接触到笔杆,手指的接触点与正常握笔无异,手指和手指之间没有任何额外的阻隔,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使用时所有手指外部完全开放,没有任何约束,克服了不正确的握笔姿势所造成的手指疲劳、疼痛等缺陷,使书写变得轻松、流畅,既提高了书写速度又保证了书写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文具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新型握笔辅助器。
背景技术
发现很多人在握笔时,握笔的手势,都有差异。小学生刚学写字,握笔手势也在学,而良好的握笔习惯需要一种实际有效的辅助器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养成。通过观察发现,小学生在握笔时,握笔手势有很多,有一些握笔的手势是错误的,有的握笔时手指离笔尖过近,挡住了眼睛看字的视线,导致扭腰歪头现象;有的拇指和中指交叉在一起;最常见的是攥拳式握笔等等。握笔姿势不仅影响书写效果,而且影响身体健康。市面上常见约束性的握笔器对孩子纠正握姿的真实效果不大,因为其作用功能只是在理论上,而在实际使用情况当中是,孩子在家长或书法老师要求和监督之下会使用握笔器,而在没有任何人要求和监督之下,就不会自觉坚持使用握笔器.其根本原因有两点:1、使用时的不舒适感;2、书写以外其它具体操作时的不便捷。这两点就导致了市面上常见的握笔器理论上的作用功能成为了一句空话。同时,这两点也成为了握笔器类产品在研发上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所以,一种新型握笔辅助器的研发与问世成为了人们迫切期待的硬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新型握笔辅助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握笔辅助器:包括支撑底座以及设于支撑底座上的握笔器本体;
所述支撑底座包括底部支撑垫以及设于支撑垫上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底端与支撑垫连接部平面化,上部倾斜至一侧且倾斜角为钝角;
所述握笔器本体包括底部握把顶部手指圈围撑体;所述握把与顶部手指圈围撑体一体化连接;所述握把底部设有与支撑柱底端卡扣配合的连接孔;所述手指圈围撑体形成的外弧度与拇指、食指和虎口所形成的圈围形状相吻合;所述手指圈围撑体一端设有第一笔孔,相对一端设有第二笔孔,所述第二笔孔外端低于第一笔孔外端,第一笔孔与第二笔孔之间连接形成为笔杆槽。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笔孔大于第二笔孔。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笔孔顶端设有第一弹性板以及第二弹性板,第一弹性板与第二弹性板具备向内靠拢及向外延展的特性。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笔孔下侧设有阵列设置的透气孔。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笔孔下侧设有阵列设置的降阻孔。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装置握把上的曲面可以防止手指向内攥拳收拢接触到手掌心,同时顶部手指圈围撑体与拇指、食指和虎口所形成的弧度相吻合,并且同时防止拇指和食指并拢,从而引导手指在没有任何外压的情况下正确握笔,使手指握笔时没有任何束缚直接接触到笔杆,手指的接触点与正常握笔无异,手指和手指之间没有任何额外的阻隔,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使用时所有手指外部完全开放,没有任何约束,克服了不正确的握笔姿势所造成的手指疲劳、疼痛等缺陷,使书写变得轻松、流畅,既提高了书写效率又保证了书写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新型握笔辅助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一种新型握笔辅助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一种新型握笔辅助器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是本发明一种新型握笔辅助器的实物图右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新型握笔辅助器的实物图左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国炎,未经梁国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43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二次电池以及其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
- 下一篇:虚拟系统切换方法及宿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