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涂料印染纺织品的鉴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4053.3 | 申请日: | 202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0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关晋平;吴国平;蒋洁蓉;徒晓茜;孙婷婷;叶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杜亚 |
地址: | 21516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涂料 印染 纺织品 鉴别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涂料印染纺织品的鉴别方法,取纺织品着色部位的一根纱线,用盖玻片刮散使其退捻,使得组成纱线的纤维根根呈分离状态,然后采用生物显微镜在放大倍数200倍以上条件下观察纤维表面形态,如果能够观察到附着在纤维表面的有色颗粒状物,则纺织品为涂料印染纺织品;否则,纺织品为非涂料印染纺织品。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实现涂料印染纺织品的鉴别,且操作简便,成本低,重现性好,极具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印染纺织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涂料印染纺织品的鉴别方法。
背景技术
国家强制性标准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对婴幼儿和儿童纺织产品的技术术语和定义、质量要求以及检验规则做出了规定。该标准适用于供3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和3到14岁儿童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不符合本标准的产品,将禁止生产、销售、进口。这一强制性标准有助于婴幼儿和儿童安全以及环境安全。该标准中规定了婴幼儿和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要求分为A类、B类和C类,婴幼儿纺织产品要符合A类要求,与儿童皮肤直接接触的纺织产品至少要符合B类产品的要求,不与儿童皮肤直接接触的纺织产品至少要符合C类产品的要求。其中A类要求中涉及到的考核指标“重金属”、“邻苯二甲酸酯”,注明“仅考核含有涂层和涂料印染的织物”,但标准中未给出涂层和涂料印染的鉴别方法。随着涂料印染技术的发展,涂料印染与染料印染区分越来越困难,这也就造成了GB31701-2015标准在实际使用中的技术难点。目前纺织品的涂层鉴别已经有了国家标准GB/T30666-2014《纺织品涂层鉴别试验方法》,但涂层和涂料染色是不同的加工方法,涂层是后整理范畴,国内关于涂料印染却并没有统一适用的方法。
涂料印染具有工艺简单、正品率较高、节能减排等优势,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清洁生产技术,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是印染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全世界印花产品中大约有50%以上的印花产品是采用涂料印花技术,尤其是美国,涂料印花比例达到85%,而染料印花仅有3%,我国涂料用于印花的比例逐年提高。涂料本身对纤维没有亲和力,需要依靠一定量的黏合剂、交联剂将涂料机械地固着于纤维上,传统的大部分涂料印花黏合剂采用丙烯酸酯类单体为主体,印花涂料产品一般手感较硬,比较便于鉴别;随着涂料印花产品技术的发展,如采用纳米涂料技术、微胶囊涂料技术、PU/PA黏合剂的合成、以及改性丙烯酸酯黏合剂的制备等,可获得柔软的手感和弹性。涂料染色是借助粘合剂将涂料颗粒粘附在纤维上,对基材没有选择性,可以解决混纺纤维染色不匀的问题,简化了混纺工艺流程,可满足多品种、小批量和快交货的需求。对于阳离子改性的织物,甚至不需要借助粘合剂便可以进行涂料染色。近年,随着涂料细化技术的提升,涂料印花的遮盖力、着色力、色牢度及印花制品的手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涂料印花产品与染料印花产品的相似度越来越高,鉴别产品类别难度也加大。
目前文献报导人们通过对样品的感官体验来分析鉴别涂料印花纺织品,包括目测观察不同印染部位的正、反面,观察试样反面颜色渗透特征,不渗透到背面的可能为涂料印花。以及手触感受,用手感受织物试样表面不同印染部位的平整、凸出、软、硬等,涂料印花通常浮于基布,颜色不那么鲜艳,而且手感柔软度相较染料印花产品欠佳。
随着涂料、染料印染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差异化,通过感官分析结果重现性不好,容易出现误判。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重现性好且可以准确判定涂料印染纺织品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涂料印染纺织品的鉴别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涂料印染纺织品的鉴别方法,取纺织品着色部位的单根纱线,用盖玻片刮散使其退捻,使得组成纱线的纤维根根呈分离状态,采用生物显微镜在放大倍数200倍以上条件下观察纤维表面形态,如果能够观察到附着在纤维表面的有色颗粒状物,则纺织品为涂料印染纺织品;否则,纺织品为非涂料印染纺织品。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未经苏州大学;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40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