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基降粘驱油压裂液组合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63401.5 | 申请日: | 202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65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7 |
发明(设计)人: | 翟怀建;董景锋;潘竟军;潘丽燕;王佳;任洪达;张敬春;罗腾;孙锡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8/68 | 分类号: | C09K8/68;C09K8/582;C09K8/58;C09K8/8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张美月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基降粘驱 油压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基降粘驱油压裂液组合物及其应用。该微生物基降粘驱油压裂液组合物包括:稠化剂、微生物、交联剂、破胶剂及水,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株,拉丁学名为Bacillus subtilis,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809。稠化剂和交联剂能够通过交联作用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强度的高分子结构,在稠油开采过程中,能够对地层裂缝起到支撑作用。破胶剂可以对上述高分子结构进行破胶处理,从而使破胶液返排,同时减小稠油的流动阻力,起到提高稠油开采率的效果。上述特定的枯草芽孢杆菌株能够以稠油、稠化剂等作为碳源进行繁殖并分泌出降粘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小分子有机物,并大幅降低稠油的粘度,提高稠油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稠油开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生物基降粘驱油压裂液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稠油是一种多烃类混合物,其组成复杂,具有胶质、沥青质含量高,黏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等特点。目前,稠油开采的主要成熟技术是注蒸汽热采、火烧油层、热水与化学吞吐相结合、携砂冷采等,但均存在工艺复杂和成本高等问题。
水力压裂作为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增产措施在稠油开发中应用范围不断增加,压裂液携带支撑剂泵入储层,形成高导流通道,能够有效提高稠油的采收率。稠油黏度较大,流动性差,压裂形成高导流通道的同时,要求压裂液能够降低稠油黏度、增加原油流动性、提高稠油采收率。压裂液降低稠油黏度的行之有效方法是添加稠油降粘剂,然而因压裂液注入油藏的量较少,能够波及到的体积较小,且随着压裂液的返排,稠油降粘效果持续时间较短。
微生物稠油降粘法是指微生物利用碳源进行生长繁殖代谢,产生具有优异的稠油降粘、驱油功能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使稠油快速乳化降粘,并促进石油在砂岩基质向井底流动,以达到提高油井产量的目的。微生物可利用稠油所含碳源生长繁殖及长期代谢生物表面活性剂,因此微生物降粘驱油作用持续效果较长。
现有文献提供了一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新型水基压裂酶-微生物偶联压裂液体系,将水基压裂液中的化学助剂用具有相同作用的生物助剂替代,辅以加入外源微生物降解残渣、残胶作用,提高破胶效率,降低地层伤害。该压力液体系的作用原理为:采用生物酶破胶,将水基压裂液中的化学助剂用具有相同作用的生物助剂替代,辅以加入外源微生物降解残渣、残胶作用,提高破胶效率。
另一篇现有文献提供了一种降低胍胶压裂液残渣的方法,将生物酶破胶剂加入胍胶压裂液中,该生物酶破胶剂在pH为7~14、温度为40~70℃范围内破胶,将交联胍胶降解为含有多糖、单糖和残渣的破胶液;将微生物革兰氏阴性杆菌加入到破胶液中,微生物革兰氏阴性杆菌以生物酶破胶液为营养源,在40~70℃,发酵24~48h,将破胶液和残渣转换成小分子物质,进一步降解生物酶未降解的残渣。该压力液体系的作用原理为:采用生物酶破胶,将交联胍胶降解为含有多糖、单糖和残渣的破胶液;将微生物革兰氏阴性杆菌加入到上述破胶液中,微生物革兰氏阴性杆菌以生物酶破胶液为营养源,将破胶液和残渣转换成小分子物质,进一步降解生物酶未降解的残渣。
但是上述两种方法中均无法实现微生物的有效繁殖,因而上述两种胍胶压裂液均无法实现具有长效降粘、驱油作用。因而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领域亟需开发一种微生物基降粘驱油压裂液体系,以解决现有的压裂后化学降粘剂存在降粘作用持续时间短和作用效果有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基降粘驱油压裂液组合物及其应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基降粘驱油压裂液组合物,该微生物基降粘驱油压裂液组合物包括:稠化剂、微生物、交联剂、破胶剂及水,其中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株,拉丁学名为Bacillus subtilis,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809。
进一步地,微生物以微生物菌液的形成中存在,优选地,微生物菌液中,枯草芽孢杆菌株的含量为1.0×107~1.0×1011CFU。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34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冲击PVC型材
- 下一篇:图像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