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终端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3274.9 | 申请日: | 202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17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周永猛;梁莉娜;李琦;石忠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 | 分类号: | G06F3/01;G06F3/0484;G06F3/0487;G06F3/16;G06K9/6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赵婷 |
地址: | 1001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终端 控制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介质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用户行为的移动终端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基于用户行为的移动终端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可用于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基于用户行为的移动终端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用户行为特征、运用分类模型将行为特征转化为控制信号、以及根据控制信号,控制移动终端的用户界面、展示内容和导引内容中的至少一个做适应性调整。其中,运用分类模型将行为特征转化为控制信号包括:根据行为特征,确定行为属性;根据行为属性,从多个分类模型中调用至少一个分类模型;运用调用的至少一个分类模型,对行为特征进行分类;以及响应于分类的结果,输出与分类的结果对应的控制信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产品。在使用移动终端产品的过程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移动终端和产品内容进行交互,这些终端设备和产品为用户提供了预定的业务价值。
在产品内容丰富的同时,终端设备的各种感应模块、侦测模块以及屏幕等硬件介质的功用性也越来越强。以手机举例说明,手机基本上都具备生物识别、注视感知、语音分析、3D触摸、红外感应、温度感应、气压感应等等功能,由此衍生出的交互动作也变得更加丰富,比如注视、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按压等,交互层面已研究到操作热区和视觉热力图、轨迹图、行为预测等范围。
当前大多数的移动终端产品已围绕用户实现价值,设计成固定产品页面形式和/或灵活推荐组成的页面形式这两种主流的功能呈现方式。在灵活推荐方面,商业化过程中始终将推荐逻辑紧密围绕利益转化进行,将业务的效益化放在突出位置。最明显的就是信息智能推荐,平台通过用户在平台内容方面的浏览和操作等历史数据进行智能分发和推荐,实现“千人千面”的页面和功能布局。通常来讲,此类产品根据用户历史内容数据制定了动态策略,也即“智能”,分析用户对内容的浏览时长、互动深度、主动传播、跨平台行为,将浏览过的、使用频率高的信息加以“相似”推送或者“强化”呈现。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个性化、人性化和趣味性强的基于用户行为的移动终端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用户行为的移动终端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用户行为特征、运用分类模型将所述行为特征转化为控制信号、以及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界面、展示内容和导引内容中的至少一个做适应性调整。其中,所述运用分类模型将所述行为特征转化为控制信号包括:根据所述行为特征,确定行为属性;根据所述行为属性,从多个分类模型中调用至少一个分类模型;运用调用的至少一个分类模型,对所述行为特征进行分类;以及响应于分类的结果,输出与所述分类的结果对应的控制信号。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基于用户行为的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通过分类模型给对操作行为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控制移动终端的用户界面、展示内容和导引内容中的至少一个做适应性调整,由此可以实现用户界面风格和功能的个性化定制。另外本公开从用户行为本身进行内容推荐,这样能关注到人本健康层面,更加合理地管理使用移动终端的时间和过程等。其次,本公开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和情绪进行引导内容的展示,由此增强用户使用产品的更多感受,可增加个人对产品的粘性,也可增加趣味性和不同的成就感、归属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用户行为特征包括获取用户的操作行为,所述操作行为包括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注视、点击、滑动、按压和语音操作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行为属性包括:与所述操作行为对应的状态信息;和/或用户使用所述移动终端的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信息包括情绪、疲态和体温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户使用所述移动终端的时长包括用户连续使用所述移动终端的时长,或者所述用户使用所述移动终端的时长包括用户一天内使用所述移动终端的总时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32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