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载智能天线设备的可靠性测试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61964.0 | 申请日: | 202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1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姜永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联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00 | 分类号: | G06F11/00;G01R29/10;G06F11/22;G06F11/263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刘长江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载 智能 天线 设备 可靠性 测试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载智能天线设备的可靠性测试方法及系统。在该方法中,以持续下电第二预设时长、持续上电第二预设时长之和为循环周期,对休眠唤醒模块进行周期性下电和上电,从而定时休眠唤醒TCAM设备,实现了对TCAM设备的自动化测试遍历循环实验,达到了验证TCAM设备软硬件功能可靠性的目的。并且,本发明的TCAM设备每次休眠后,均会通过可靠性测试脚本将可靠性测试检查项均重置为初始状态,每次被唤醒后,均又开始运行可靠性测试脚本,使得新一轮的自动化实验基础不与上一轮的测试环境耦合,从而提高了测试过程的稳定性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载智能天线设备的可靠性测试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5G车载智能天线(Telematics Connectivity Antenna Module,TCAM)设备作为5G与车联网结合的新兴产品,集中了最新的5G通讯技术、车载高速以太网技术,并融和了传统的车载WIFI无线热点功能,其所含技术均较前沿且功能配置丰富,因市场无对应产品形态,其中所含的5G驻网检测、WIFI互通性检测、车载以太网互通性检测、时钟同步等给常规的可靠性测试带来挑战。常规的可靠性测试中,单纯使用功能轮询自动化方式进行可靠性试验,在5GTCAM设备产品形态中,会导致5G驻网形态维持不变,一旦产生测试错误,则后序测试无法正常进行,有测试配置的依赖性;且WIFI和车载以太网(Physical,PHY)的驱动加载状态也会保持不变,则如果时钟同步错乱,后序实验也无法得到精准的结果。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问题的用于车载智能天线设备的可靠性测试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用于车载智能天线设备的可靠性测试方法,以便对TCAM设备进行自动化测试遍历循环实验,从而达到验证TCAM设备软硬件功能可靠性的目的。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解耦新一轮的自动化实验基础与上一轮的测试环境,从而提高测试过程的稳定性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一个目的要提供一种用于车载智能天线设备的可靠性测试系统。
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载智能天线设备的可靠性测试方法,车载智能天线设备经由休眠唤醒模块连接至个人计算机,该方法包括:
在车载智能天线设备、休眠唤醒模块以及个人计算机上电后,通过车载智能天线设备开始运行可靠性测试脚本,以对车载智能天线设备执行可靠性测试检查项;
在持续上电第一预设时长后,对休眠唤醒模块进行下电,以控制车载智能天线设备与个人计算机断开连接,使车载智能天线设备进入休眠状态;
在持续下电第二预设时长后,对休眠唤醒模块进行上电,以控制车载智能天线设备与个人计算机进入连接状态,使车载智能天线设备被唤醒;
以第一预设时长与第二预设时长之和为循环周期,对休眠唤醒模块进行周期性下电和上电,以定时休眠、唤醒车载智能天线设备;
其中,在车载智能天线设备每次进入休眠状态时,通过可靠性测试脚本将可靠性测试检查项均重置为初始状态,且在车载智能天线设备每次被唤醒后,均又开始运行可靠性测试脚本。
可选地,在每一个循环周期内,前述方法包括:
在车载智能天线设备进入休眠状态时,在车载智能天线设备的内核日志中打印休眠唤醒标志位;
在车载智能天线设备被唤醒后,通过可靠性测试脚本,从内核日志中获取休眠唤醒标志位;
检查车载智能天线设备的休眠唤醒标志位配置文件中是否记录有休眠唤醒标志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联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联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19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