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通量快速检测山奈酚的微孔板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61830.9 | 申请日: | 202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48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平;常越;李诗洁;钱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77/26 | 分类号: | C08G77/26;C08J9/26;B01J20/26;B01J20/30;G01N21/64;C08L83/08 |
代理公司: | 天津合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9 | 代理人: | 张艳梅 |
地址: | 300457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量 快速 检测 山奈酚 微孔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通量快速检测山奈酚的微孔板制备方法及应用。具体涉及的负载介孔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高通量快速检测山奈酚的微孔板制备方法包括:(a)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b)备负载介孔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高通量快速检测山奈酚的微孔板。本发明的有益效益在于:(1)本发明制备的介孔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将碳点高灵敏性的荧光检测技术与具有良好选择性识别功能的分子印迹技术相结合,且在介孔模板的存在下,增加了结合位点对目标分子的可及性。(2)本发明制备的负载介孔荧光分子印迹材料的微孔板,方法简单、成本低且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和选择性,可以实现对不同食品样品中营养物质——山奈酚的高通量快速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食品营养物质检测的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高通量快速检测山奈酚的微孔板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山奈酚是黄酮中黄酮醇类化合物中的代表,广泛存在于日常食用的水果和蔬菜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山奈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其在防治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以及保护神经、肝脏和心肌,抑制蛋白激酶等多方面的营养保健作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营养品质及安全等方面的关注也在不断加强。传统的检测方法,如色谱法对于日常食品(蔬菜和水果)中的功效成分的检测与分析相对繁琐,前处理复杂,分析成本高,耗时长。因此,为满足当前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分析的需求,开发绿色环保、新型准确度高、高通量、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更加适应当下检测技术的发展,真正满足现代食品营养分析的要求,具有研究的必然性。
分子印迹技术是最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化学分析分离技术,其优势在于制备成本低,合成方法简单,具有可再生性并且有较强的机械稳定性,可以在合成聚合物中产生分子特异性识别位点。碳点与常规荧光材料相比因其具有毒性低、对环境的危害小、造价便宜等优点,在快速检测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两者的结合,对开发新型、高灵敏度、便捷、快速、有效的食品中营养物质分析的检测方法提供了方向。
近年来,分子印迹仿生荧光免疫技术向各个领域不断拓展,研究人员通过借鉴抗原-抗体免疫试剂盒的思路,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于聚苯乙烯96孔板上,微孔表面形成了均匀分布的分子印迹膜。已报道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孔板大多是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而得到的,但存在超声除去模板分子时,分子印迹膜容易脱落的问题。因此,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灵敏性的介孔荧光分子印迹识别材料,再以聚苯乙烯96孔板的微孔为检测载体,得到的负载有介孔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微孔板无需借助其它间接信号转导技术,制备简单,而且孔间识别材料分布得更均匀,同样可应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负载介孔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高通量快速检测山奈酚的微孔板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负载介孔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高通量快速检测山奈酚的微孔板制备方法,通过使用溶胶凝胶法在官能硅烷化碳点的表面形成分子印迹介孔层,并将其装载于96微孔板以实现高通量快速检测山奈酚。
优选的,使用溶胶凝胶法在官能硅烷化碳点的表面形成分子印迹介孔层,并将其装载于96微孔板以实现高通量快速检测山奈酚,过程如下:
(1)将硅烷化碳点超声分散于乙醇中,随后加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山奈酚,于黑暗条件下搅拌。
(2)将步骤(1)所得的溶液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充分搅拌后,加入氨水和正硅酸乙酯。
(3)将步骤(2)所得的溶液,室温搅拌过夜,随后离心除去上清液,用乙醇洗涤后,再用甲醇与冰醋酸的混合溶液进行反复洗涤,最后用甲醇溶液洗涤至中性后真空干燥,得到介孔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18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自主航行水下检测机器人
- 下一篇:基于红外通信的身份认证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