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河道疏浚的挖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53532.5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9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金传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水和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3/88 | 分类号: | E02F3/88;E02F3/90;B30B9/06 |
代理公司: | 深圳三贤和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05 | 代理人: | 戴锦跃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银***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河道 疏浚 挖泥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河道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河道疏浚的挖泥装置,包括船体,船体上设置有排水腔、泥沙收集腔,船体上固定连接有挖泥机构,泥沙收集腔上设置有挤压机构,泥沙收集腔内壁上开设有多个排水孔,排水腔上连通设置有单项阀门;挤压机构包括挤压板、连接杆、连接板、往复螺纹杆、连接柱、连接轴,船体上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连接柱,连接板上套设有连接柱上,连接板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上固定连接有挤压板,挤压板横截面积与泥沙收集腔的横截面积相匹配,连接板上设置有往复机构。本发明具有从而增加了船体对泥沙的承重,有利于减少来往河岸的次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河道疏浚的挖泥装置。
背景技术
疏浚为疏通、扩宽或挖深河湖等水域,用人力或机械进行水下土石方开挖工程,在对河道进行疏浚时,通过对河底的泥沙进行挖起抽出,放置到船上进行运输,但是由于从水中抽出的泥沙,泥沙中含有大量的水,增加了船体的负重,减少了对泥沙的承载量,从而增加了往复河岸的次数,需要不断的泥沙进行卸载,容易造成人力的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泥沙中含有大量的水,增加了船体的负重,减少了对泥沙的承载量,从而增加了往复河岸次数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河道疏浚的挖泥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用于河道疏浚的挖泥装置,包括船体,所述船体上设置有排水腔、泥沙收集腔,所述船体上固定连接有挖泥机构,所述泥沙收集腔上设置有挤压机构,所述泥沙收集腔内壁上开设有多个排水孔,所述排水腔上连通设置有单项阀门;
所述挖泥机构包括挖泥泵、进泥管、出泥管,所述挖泥泵固定连接安装在所述船体上,所述挖泥泵的进泥端连通设置有进泥管,所述挖泥泵的出泥端连通设置有所述出泥管,所述出泥管与所述泥沙收集腔相连通;
所述挤压机构包括挤压板、连接杆、连接板、往复螺纹杆、连接柱、连接轴,所述船体上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所述连接柱,所述连接板上套设有所述连接柱上,所述连接板上固定连接有所述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固定连接有所述挤压板,所述挤压板横截面积与所述泥沙收集腔的横截面积相匹配,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往复机构。
优选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不完全齿轮、电机、齿轮,所述连接柱通过轴承与所述船体转动连接,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船体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所述不完全齿轮,所述齿轮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柱上,所述齿轮与所述不完全齿轮相啮合,所述不完全齿轮与所述齿轮的齿数比为1:2。
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往复螺纹杆、连接轴、连接耳,所述连接耳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柱上,所述连接耳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所述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端固定连接有所述往复螺纹杆,所述往复螺纹杆螺纹贯穿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轴下端通过传动机构与所述转动机构连接,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定位机构。
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摩擦轮、第二摩擦轮、转轴,所述转轴一端与所述完全齿轮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摩擦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摩擦轮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轴上,所述第一摩擦轮与所述第二摩擦轮相接触,所述第二摩擦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摩擦轮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连接盘、弹簧、抵接块,所述弹簧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船体上,所述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所述抵接块,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所述连接盘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柱上,所述抵接块与所述连接盘相抵接,所述弹簧内设置有伸缩杆。
优选的,所述伸缩杆包括立柱、套筒,所述套筒固定连接在所述船体上,所述立柱插接在所述套筒内,所述立柱与所述抵接块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挤压板不锈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水和建设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水和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35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