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集成电场发生机构的冲击波球囊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52043.8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77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郭琪;邱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欣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A61M2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63 | 代理人: | 宋春妮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集成 电场 发生 机构 冲击波 导管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具有集成电场发生机构的冲击波球囊导管,包括轴向延伸的细长构件、在细长构件的远端部分设置的工作囊体、在细长构件的腔内设置的传输导线和注液管、在工作囊体内设置的集成电场发生机构和包裹集成电场发生机构设置的微孔机构,工作囊体与注液管流体连通,集成电场发生机构至少包括两根导线,在每根导线上分别设置有非绝缘区域,在非绝缘区域之间能够形成目标电场,集成电场发生机构分别通过传输导线与外接设备电连接,微孔机构为电绝缘部件,微孔机构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其壁的微孔,微孔能够利用自身的表面张力阻止液体进入,使得微孔机构能够将集成电场发生机构与流入工作囊体内的液体隔绝。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微创介入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集成电场发生机构的冲击波球囊导管。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血管病情的发展使得血管壁中的斑块演变成钙沉积,从而使动脉变窄,限制血流。当血管出现钙化时,现有的主要常规做法是利用球囊进行扩张、支架植入或采用旋切球囊对斑块进行旋切。然而,这些治疗方法有很明显的缺陷,常伴随血管损伤和并发症。如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过程中会产生血管内膜撕裂,这通常会造成血管内皮增生,产生再狭窄风险。
为了解决该难题,美国SHOCKWAVE MEDICAL公司提出将液电效应碎石技术应用在血管成形术中(专利申请号:201880040835.6)。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液体施加一定电场,液体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空化,空化产生的气泡瞬时坍塌,产生冲击波,从而达到在不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的前提下实现破碎钙化病变组织的目的。然而,该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电场直接施加在液体内部,其产生足够强度冲击波所需的电场强度高,电流输出大。一旦出现球囊破损漏液的情况,高电压强电流通过人体,会造成严重人体触电事故,甚至危害患者及医护人员生命安全。此外,现有的冲击波球囊导管都是通过设置电极环施加电场,工作囊体被压握后的导管直径(Profile)较大。而导管工作囊体的压握直径(Profile)是限制导管通过性的核心因素,较大的直径(Profile)限制了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领域,因此现有的冲击波球囊导管难以在对导管通过性要求较高的血管直径较小的冠脉等领域得以应用。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更具安全性并且最大外径更小、通过性优良的冲击波球囊导管。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设计一种具有集成电场发生机构的冲击波球囊导管,该冲击波球囊导管系统通过设置有效的微孔机构来大幅度降低实现液体空化所需的电场强度阈值,进而实现低电压弱电流条件下产生强冲击波以大幅度降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并且通过设置集成电场发生机构来降低球囊导管的最大外径,扩大冲击波球囊导管的应用范围。
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具有集成电场发生机构的冲击波球囊导管,包括轴向延伸的细长构件、在所述细长构件的远端部分设置的工作囊体、在所述细长构件的腔内设置的传输导线和注液管、在所述工作囊体内设置的集成电场发生机构和包裹所述集成电场发生机构设置的微孔机构,所述工作囊体与所述注液管流体连通,所述集成电场发生机构至少包括两根导线,在每根导线上分别设置有非绝缘区域,在不同导线上设置的所述非绝缘区域之间能够形成目标电场,所述集成电场发生机构分别通过所述传输导线与外接设备电连接,所述微孔机构为电绝缘部件,所述微孔机构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贯通其壁的微孔,所述微孔能够利用自身的表面张力阻止液体进入,使得所述微孔机构能够将所述集成电场发生机构与流入所述工作囊体内的液体隔绝。
本申请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孔机构的表面属性和尺寸结构符合下列定量关系:
其中P为所述工作囊体内液体绝对压力,δ为表面张力系数,D为孔当量水力直径,β为液体在微孔壁面上的接触角。在计算过程中,对于圆形微孔,D为微孔直径,对于方形、三角形等非圆形或其他形状的微孔结构,D为该微孔结构的当量水力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欣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欣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20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