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有机固废热解气还原赤泥生产可燃气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40314.8 | 申请日: | 2021-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13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黄群星;杜徐东;汪守康;严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万尾甜;韩介梅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有机 固废热 解气 还原 生产 可燃 气体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有机固废热解气还原赤泥生产可燃气体的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如下:将赤泥进行清洗以降低其pH值;对赤泥进行干燥,然后在空气条件下煅烧,使铁完全氧化为三氧化二铁,获得活化赤泥;将活化赤泥和有机固废放入反应器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在650‑850℃进行有机固废的热解,产生的热解气由通入的惰性气体携带进入活化赤泥所在区域进行部分或完全氧化,在获得小分子可燃气体同时将活化赤泥中的三氧化二铁还原;反应结束后产生的气体经过洗气瓶洗气后收集,即得到可燃气体;对被还原的赤泥可以进一步处理,提取其中所含的铁。本发明方法成本低、工艺简单;可同时处理多种有机废弃物,实现以废制废;有机固废经处理后产气量大,纯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有机固废热解气还原赤泥生产可燃气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赤泥是铝生产工业中利用铝土矿提取氧化铝时产生的强碱性固体废弃物,一般来说,每提取1t氧化铝时会附带产生1.5t~2.5t赤泥。目前,我国赤泥年排放量已经超过1亿吨,累积堆存量超过2亿吨。处置的方式一般为筑坝堆存,其综合利用率仅为4%,相当部分赤泥没有被妥善的处置,同时,大量赤泥的堆存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空间,赤泥本身的强碱性还会污染周边的环境,使堆存处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赤泥所含的二次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利用。这给铝生产行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赤泥的堆存的环境危险也愈加收到制铝行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赤泥的综合利用是解决赤泥环境风险的有效方法。
由于赤泥本身的特性,其综合利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以往的研究中,赤泥多被用于水泥,路基等建筑材料,虽能大量的利用,但是赤泥所含的以氧化铁为主要存在形式的铁元素并未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而是直接被混于其中。在还原赤泥提取有效金属的研究中,还原剂往往采用焦炭,煤,氢气等资源,虽提取了铁,但过程中会消耗相当量的还原剂,同时还可能会产生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不仅增加了赤泥综合利用的成本投入,还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有机固废热解气还原赤泥生产可燃气体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更好的实现赤泥的综合利用。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有机固废热解气还原赤泥生产可燃气体的方法,步骤如下:
(1)将获得的赤泥进行清洗使其PH值为7~9;
(2)干燥赤泥,然后在800℃~1000℃空气条件下进行煅烧,使铁完全氧化为三氧化二铁,获得活化赤泥;
(3)将活化赤泥和有机固废放入反应器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在650-850℃进行有机固废的热解,产生的热解气由通入的惰性气体携带进入活化赤泥反应区域进行部分或完全氧化,在获得小分子可燃气体同时将活化赤泥中的三氧化二铁充分还原;
(4)反应结束后产生的气体经过洗气瓶洗气后收集,得到的可燃气体可作为商品或工业原料出售;而被还原的赤泥则可进入下一步处理流程提取其中所含的铁等高价值金属元素,实现赤泥的综合利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的有机固废为聚乙烯粉末、聚丙烯、聚苯乙烯等。
本发明的发明原理为:
以赤泥和有机固废为原料,有机固废热解后会产生很多的有机产物,这些产物具备一定的还原性,将产生的还原性产物热解气在一定的温度下通过处理好的赤泥,还原性热解气中的成分被赤泥中氧化性成分氧化,长链烃类断裂生成更多的小分子可燃气体,同时赤泥被还原,通常情况下,可以产生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将其中的二氧化碳除去后可得到较为纯净的小分子可燃气,这些小分子可以重新利用,产生价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03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