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次性织造成型的腰部气囊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38883.9 | 申请日: | 202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40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杨艺宗;黄如松;李新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懋(厦门)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1D13/015 | 分类号: | A41D13/015;A41D13/05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101 | 代理人: | 刘剑锋 |
地址: | 361024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次性 织造 成型 腰部 气囊 | ||
1.一种一次性织造成型的腰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囊主体(1),所述气囊主体(1)分为边缘部与气囊部,所述边缘部与边缘之间粘连在一起,所述气囊部分为若干气室,所述气室在充气后形成空腔气囊,
进气孔(2),设置在所述气囊主体(1)上,
固定片(3),设置在所述气囊主体(1)的两侧,用于将所述气囊主体(1)环绕固定在人体的腰部上,所述气室包括,
第一气囊室(11),用于保护所述人体的腰椎及臀部,
第二气囊室(12),设置在所述第一气囊室(11)的两侧,
第三气囊室(1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气囊室(12)的一侧,所述第三气囊室(13)与所述第二气囊室(12)形成弧形结构并包裹在所述人体的髋骨外;
所述第一气囊室(11)与所述第二气囊室(12)、所述第二气囊室(12)与第三气囊室(13)的底部之间均通过耳片(14)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气囊室(11)的中段上设置有第一固定点(111),所述第二气囊室(12)的中段上设置有第二固定点(121),所述气囊主体(1)通过所述第一固定点(111)、第二固定点(121)连接在所述人体腰部外表面的安装布上;
所述第一固定点(111)为T型结构,所述T型结构在所述气室充气后形成一倒三角囊体(113),所述倒三角囊体(113)对应所述人体的腰椎;
所述第二气囊室(12)包括两个二型连接点(122),两个所述二型连接点(122)形成八字形结构,所述八字形结构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三气囊室(13),所述八字形结构的开口侧在充气后形成第一髋部保护囊体(124),所述八字形结构的另一侧在充气后形成第一C型囊体(123),所述第一髋部保护囊体(124)与所述第一C型囊体(123)对应所述人体的髋骨;
所述倒三角囊体(113)的下方设置有三个一型连接点(112),所述第三气囊室(13)包括一三型连接点(131),所述三型连接点(131)为横置,占第三气囊室(13)上端中间位置,位于第三气囊室(13)下端部分的两个四型连接点(133)形成八字形结构;
所述第一固定点(111)、第二固定点(121)、一型连接点(112)、二型连接点(122)、三型连接点(131)、四型连接点(133),所有的连接点分布位置左右对称,相互成组,连接点的组合角度将整个气囊限制为多个小气室,使气室充气后被限制为所需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性织造成型的腰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点(121)与所述第二气囊室(12)活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点(121)与所述第一固定点(111)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性织造成型的腰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倒三角囊体(113)的下方设置有三个一型连接点(112),三个所述一型连接点(112)的外部在充气后构成一类三角囊体(114),且三个所述一型连接点(112)的内侧形成一圆球,所述类三角囊体(114)、圆球对应所述人体的臀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性织造成型的腰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气囊室(13)包括一三型连接点(131),所述三型连接点(131)在充气后形成一口字型囊体(132),所述口字型囊体(132)对应所述人体的腰部,所述口字型囊体(132)的下方设置有与两个所述二型连接点(122)、所述第一C型囊体(123)、所述第一髋部保护囊体(124)镜像对称的两个四型连接点(133)、第二C型囊体(134)、第二髋部保护囊体(135),所述第一髋部保护囊体(124)与所述第二髋部保护囊体(135)形成所述弧形结构包裹在所述人体的髋骨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性织造成型的腰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室(11)、两个所述第二气囊室(12)、两个所述第三气囊室(13)均与所述进气孔(2)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性织造成型的腰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主体(1)的表面涂覆有硅胶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懋(厦门)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懋(厦门)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888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