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空飞网捕获弹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36444.4 | 申请日: | 202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182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白澔烔;石仲仑;陈柏屹;陈金宝;刘燕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H11/04 | 分类号: | F41H11/04;F42C11/06;F42C15/4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弛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捕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对空飞网捕获弹,包括开网捕获装置,开网捕获装置包括多个牵引块、捕捉网、风帽外壳、绕轴线方向套接的外壳、定位筒、弹射垫板;定位筒前端周向均匀设置多个齿缝;弹射垫板前端外周表面设置有凸缘,弹射垫板前端设置有导向部,弹射垫板后端设置开网火药;发动机设置编程引信模块以控制开网火药点火;多个牵引块绕导向部呈周向阵列排布并对应凸缘设置,风帽外壳与外壳滑动配合且风帽外壳端部与牵引块周向配合,捕捉网连接多个牵引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系统、空中攻防无人系统装备与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对空飞网捕获弹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小型无人机反制领域,主要采用的反无人机手段分为干扰阻断手段、直接摧毁手段、拦截捕获手段、诱骗控制手段四种。其中所述的拦截捕获手段具有无毁伤捕获、可实现性高的优点,所述的拦截捕获手段具体可分为无人机捕捉、飞网捕捉、生物捕捉三类。
其中,所述的飞网捕获手段具有目标普适性好、可拦截大部分目标、目标坠落风险可控、便于目标取证的优点。但所述的飞网捕获手段对引导精度要求高,作用距离较近,操作要求高,成功率低,因此目前尚未被大量采用。
目前国内外对所述的飞网捕获手段有一定的研究,但尚未形成大量应用的产品。如美国DARPA曾评估过一种小型空中防御概念武器,其泡沫或网罩从管型发射装置中喷射而出,网罩由导电碳纤维编制而成,能够使无人机的通讯系统失灵,泡沫可包裹无人飞行器,令无人飞行器失灵坠落。俄罗斯的Sky Wall 100小型无人机拦截系统也属此类武器,其作用范围为100m,包括肩扛式发射筒和拦截网罩、降落伞,拦截网利用压缩气体驱动发射后在空中形成大覆盖面,包裹目标无人机使其失去动力,并利用降落伞使其着陆(参见:罗斌,黄宇超,周昊.国外反无人机系统发展现状综述[J].飞航导弹,2017(9):24-28.)。国内航天长峰公司的“天网一号”开网捕获装置,战斗部为直径3m的飞网,采用无烟小当量火药发射,射程400m,适合在城市环境中使用(参见:刘超峰.反微型无人机技术方案调研[J].现代防御技术,2017,45(4):17-22.)。
上述的飞网捕获手段,相比精确制导武器虽然成本有所降低(参见:刘献伟等一网打尽——无人集群时代的新攻防[J].航空兵器,2019,26(1):70-75.),但打击距离相对缩短,并且对于集群的小型无人机而言,其防御效费比仍然很高。但飞网捕获方式相比其它拦截捕获方式,仍然具有抗干扰性能好、安全可靠、可丰富反制无人机打击体系等优点,依旧是无人机反制的研究热点。
为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无人机的空中反制、地空反制、非合作式轻小型无人机的空域侵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对空飞网捕获弹及其工作方法,利用涡轮式火箭发动机为开网捕获装置提供推进动力使其飞行,且利用所述涡轮式火箭发动机的高速自旋特性为所述开网捕获装置提供开网动力以对空中小型无人机实现捕获,解决了现阶段飞网捕获手段打击距离相对较短、对于集群的小型无人机而言其防御效费比仍然更高的技术问题。
提供一种对空飞网捕获弹,包括涡轮式火箭发动机、沿一轴线方向连接所述涡轮式火箭发动机前端的开网捕获装置,所述开网捕获装置包括多个牵引块、捕捉网、风帽外壳、编程引信模块、绕所述轴线方向依次套接的一外壳、一定位筒、一弹射垫板;其中,所述外壳后端连接所述涡轮式火箭发动机;所述定位筒前端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齿缝且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弹射垫板外侧设置有安装在对应一个齿缝内的凸缘,所述弹射垫板前端在所述轴线处凸出设置有一导向部;所述弹射垫板后端设置有开网火药;所述涡轮式火箭发动机前端设置有所述编程引信模块以控制所述开网火药点火;多个所述牵引块绕所述导向部呈周向阵列排布并对应所述凸缘设置,所述风帽外壳后端与所述外壳前端滑动配合且所述后端端部与所述牵引块前端周向密封配合,所述捕捉网连接多个所述牵引块且收容于所述风帽外壳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64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