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热导率测试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34709.7 | 申请日: | 202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0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永祥 |
主分类号: | G01N25/18 | 分类号: | G01N25/18;B65G15/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3119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先进 无机 非金属材料 热导率 测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热导率测试装置,包括支撑脚、固定架、测试框、控制面板、显示屏和收放居中机构,本发明通过在固定架上端设置了收放居中机构,推动机构带动移动板往上端移动,使移动板推动承接杆和承接块进行摆动,使放置板往测试框前端移动,随后将材料放置于放置板内侧,通过四角定位机构将材料居中定位,随后推动机构带动移动板往测试框内侧移动,随后使测试框对材料热导率进行测试,达到了能够快速对材料进行放置和对材料居中定位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工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热导率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以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卤素化合物、硼化物以及硅酸盐、铝酸盐、磷酸盐、硼酸盐等物质组成的材料,其中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逐渐广泛。
在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后,往往需要对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热导率进行测试,现在热导率测试装置在测试过程中容易出现空气散热的情况,这时往往需要将金属材料嵌入于测试装置内,增加测试准确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人为的对放置框进行拉拽,费时费力,并且现在只能简单的对材料两侧进行定位,不易时材料置于测试框中部,影响测试精确度。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热导率测试装置。
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热导率测试装置,包括支撑脚、固定架、测试框、控制面板、显示屏和收放居中机构,所述支撑脚与固定架底部相固定,所述支撑脚后端固定有电源导线,所述固定架与测试框底部相连接,所述测试框顶部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端安装有显示屏,所述控制面板前端设置有按钮,所述收放居中机构安装于固定架前端和测试框内侧,所述收放居中机构包括推动机构、导向框、移动板、第一活动座、承接杆、承接块、第二活动座和放置结构,所述导向框与固定架前端相固定,所述推动机构安装于导向框底部,所述移动板与导向框内侧滑动配合,所述移动板与第一活动座底部相固定,所述承接杆一端与第一活动座内侧转动配合,并且承接杆另一端延伸至承接块内侧转动连接,所述承接块与第二活动座内侧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座与放置结构下端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推动机构包括安装框、电机、主动皮带轮、皮带、从动皮带轮、丝杆、移动块和张紧结构,所述安装框与导向框底部相固定,所述安装框与电机底部相固定,所述电机与主动皮带轮中部相连接,所述主动皮带轮通过皮带与从动皮带轮内侧壁传动连接,所述从动皮带轮与丝杆下端相连接,所述丝杆与移动块内侧螺纹配合,所述移动块与移动板左端相固定,所述皮带与张紧结构内侧壁传动配合。
可选的,所述张紧结构包括固定座、活动框、支撑杆、顶轮、张紧轮、缓冲杆和压簧,所述固定座前端与安装框相固定,所述固定座与活动框前端相连接,所述活动框与支撑杆左端相固定,所述支撑杆与顶轮中部相连接,所述活动框与张紧轮中部转动配件,所述缓冲杆一端与活动框前端转动配合,并且缓冲杆另一端与固定座左侧相连接,所述缓冲杆上端套接有压簧。
可选的,所述放置结构包括密封板、密封套、放置板、四角定位机构、滑杆和复位弹簧,所述密封板与第二活动座顶部相连接,所述密封板后端设置有密封套、,所述放置板前端与密封板相固定,所述放置板上端设置有四角定位机构,所述密封板与滑杆前端相固定,所述滑杆通过复位弹簧与测试框内侧弹性连接。
可选的,所述四角定位机构包括固定框、定位座、伸缩缸、摆动臂、转动块、活动臂和限位杆,所述固定框前端与放置板相固定,所述固定框与定位座底部相固定,所述伸缩缸一端与定位座顶部转动配合,并且伸缩缸另一端与摆动臂后端转动配件,所述摆动臂与转动块后端相连接,所述转动块与活动臂后端转动配合,所述转动块上端设置有限位杆。
可选的,所述活动臂共设置有三根,并且三根所述活动臂与摆动臂构成四边形状。
可选的,所述转动块共设置有四个,并且转动块沿放置板上端四角相对设置,且转动块将三根所述活动臂与摆动臂相互串接在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永祥,未经李永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47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