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循环作业的管式换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32878.7 | 申请日: | 202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49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严红芳;姜燕飞;祝雪金;周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勒普(杭州)流体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F9/02;F28F9/013;F28F9/00;F28F1/08;F24H9/18 |
代理公司: | 南京普睿益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75 | 代理人: | 曹花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作业 换热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循环作业的管式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外壳体、平行设置的多个毛细物料管和两个定位隔板;毛细物料管设置于换热器外壳体内;多个毛细物料管的两端分别固定至两个定位隔板;换热器外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物料进口和物料出口;毛细物料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物料进口和物料出口;一种可循环作业的管式换热器,还包括:外隔套和内隔套;多个毛细物料管环绕内隔套;外隔套设置在多个毛细物料管的外周;外隔套和内隔套设置于换热器外壳体内;外隔套和内隔套之间围成供换热流体穿过的内流体空间;外隔套和换热器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围成供换热流体穿过的外流体空间。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增大了接触时间,提升了热交换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循环作业的管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管式换热器又称管壳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
而传统的管式换热器热交换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循环作业的管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循环作业的管式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外壳体、平行设置的多个毛细物料管和两个定位隔板;毛细物料管设置于换热器外壳体内;多个毛细物料管的两端分别固定至两个定位隔板;换热器外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物料进口和物料出口;毛细物料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物料进口和物料出口;
一种可循环作业的管式换热器,还包括:外隔套和内隔套;多个毛细物料管环绕内隔套;外隔套设置在多个毛细物料管的外周;外隔套和内隔套设置于换热器外壳体内;外隔套和内隔套的两端分别固定至两个定位隔板;外隔套和内隔套之间围成供换热流体穿过的内流体空间;外隔套和换热器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围成供换热流体穿过的外流体空间;外隔套设有供换热流体进入到内流体空间的换热进流管和连通内流体空间和外流体空间的换热出口;换热进流管穿过换热器外壳体;换热器外壳体设有供换热流体排出至换热器外壳体的外部的换热出流管;
换热流体从换热进流管进入内流体空间经换热出口进入到外流体空间然后从换热出流管排出;换热进流管和换热出流管位于换热器外壳体远离换热出口的一端;外隔套形成有向内凸出的螺旋状内凸起;内隔套形成有向外凸出的螺旋状外凸起;螺旋状内凸起和螺旋状外凸起共同使内流体空间构成螺旋状的通道;多个毛细物料管排列成两个圆圈,分别定义为内圆圈和外圆圈;外圆圈设置于内圆圈的外周;螺旋状内凸起接触外圆圈的毛细物料管;螺旋状外凸起接触内圆圈的毛细物料管。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外隔套形成螺旋状内凸起的相背的一侧形成螺旋状凹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换热器外壳体包括:外筒体和两个端盖;两个端盖设置于外筒体的两端;两个端盖分别形成物料进口和物料出口。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换热进流管穿过外筒体。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两个定位隔板分别固定至外筒体的两端。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端盖固定至外筒体或定位隔板。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一种可循环作业的管式换热器,还包括:电加热器;电加热器设置于内隔套的中部;电加热器和内隔套之间填充有用于传递热量的油;电加热器为长条状;电加热器的长度方向与内隔套的长度方向相同。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内隔套、外隔套和外筒体的中心线重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外圆圈的毛细物料管的数目大于内圆圈的毛细物料管的数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外圆圈和内圆圈的中心线与内隔套的中心线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勒普(杭州)流体控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戴勒普(杭州)流体控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28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