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换热器用内翅片管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32579.3 | 申请日: | 202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24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谢霄虎;刘京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荣达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秦科世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10 | 分类号: | F28F1/10;F28F9/24;F28F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张岭;赵保迪 |
地址: | 1013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器用 内翅片管 | ||
本申请涉及换热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用内翅片管,其包括内管以及套设在所述内管上的外管,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形成供流体流过的流动空间,所述流动空间内放置有用于流体进行扰动以改变流体流动性的翅片。本申请的优势是在不增加整体体积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换热效率,满足换热需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用内翅片管。
背景技术
管翅式换热器多用于气-液换热,满足设备换热的技术要求,是气体与液体热交换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换热设备。
换热管是换热器的主要元件之一,置于筒体之内,用于两介质之间热量的交换,目前,传统的方式是采用导热性能好的铜光管作为换热管,管内流体直接通过管壁换热,换热效率较低,而为了满足高换热的要求,只能不断增大换热器的体积以提高换热效率。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换热器的体积和换热效率提出了小体积、高效率的要求,现有的管翅式散热器也越来越难以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满足小体积、高效率换热的要求,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器用内翅片管。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用内翅片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用内翅片管,包括内管以及套设在所述内管上的外管,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形成供流体流过的流动空间,所述流动空间内放置有用于流体进行扰动以改变流体流动性的翅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管的设置,使得流动在流动空间内的流体可以同时通过内管和外管进行散热,增加二次换热面,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且翅片的设置,可以改变流体的流动性,进一步提高流体的传热效率,在不增加换热器整体体积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换热效率,满足了小体积、高效率换热的需要。
可选的,所述翅片包括多个首尾相连的隔板,每个隔板之间形成一个流动通道,相邻两个隔板之间形成一个流动通道,所述翅片上开设有同时与多个所述流动通道连通的汇聚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在流体通道流动的流体可以在汇聚槽内汇流,然后再被分至多个流动通道内,使得汇流、分流交替进行,破坏了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的界面层,增加了扰动,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汇聚槽为从所述翅片一端向所述翅片另一端开设的螺旋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流至汇聚槽内的流体在继续流动至各个流动通道的同时,还能够顺着汇聚槽的螺旋方向流动,增加流体的流动性,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汇聚槽的螺旋角为10°~80°。
可选的,所述汇聚槽在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轴线方向的宽度大于或等于1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到达汇聚槽内的流体可以充分混合后再分流至流动通道内,实现充分的扰动,避免流体还未混合又流至流动通道内。
可选的,每个所述隔板截面呈V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每个流动通道的截面均为三角形的支撑结构,增强了内翅片管的稳定性和强度。
可选的,所述隔板的V形底部呈圆弧过渡,相邻两个隔板之间为圆弧过渡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保证隔板与内管以及隔板与外管线接触密封的同时,还能够减少隔板对内管或者是隔板对外管产生磨损。
可选的,所述内管一端或两端封闭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流体从内管和外管之间流过。
可选的,所述外管的内径大于等于1.5倍的所述内管的外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内管和外管之间有足够的流体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荣达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秦科世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科荣达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秦科世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25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意图驱动的网络测量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应力状态可控的拉剪试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