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四面体框架核酸在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中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32179.2 | 申请日: | 2021-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744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林云锋;杨雨婷;马文娟;陈兴宇;谢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713 | 分类号: | A61K31/713;A61P25/28;A61P2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高峡;张娟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四面体 框架 核酸 治疗 多发性 硬化症 药物 中的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了四面体框架核酸在治疗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四面体框架核酸由4条单链DNA经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所述4条单链DNA的序列分别一对一地选自SEQ ID NO.1~4的所述序列。四面体框架核酸能够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凋亡,恢复髓鞘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加速再髓鞘化,丰富有髓轴突数量。因此,四面体框架核酸能够有效治疗脱髓鞘疾病,尤其是多发性硬化症,具有优异的临床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四面体框架核酸在治疗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脱髓鞘疾病是一类病因不相同、临床表现各异、但有类同特征的获得性疾患,其特征的病理变化是神经纤维的髓鞘脱失而神经细胞相对保持完整。髓鞘的作用是保护神经元并使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得到很快的传递,所以,髓鞘的脱失会使神经冲动的传送受到影响。
作为一种急性发作或亚急性损害神经中枢的疾病,若治疗延误,受损神经继发缺血变性则发生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最常见的脱髓鞘疾病之一,已经影响了全球200-300万人,发病率在不同地域约为50-300/10万。在临床上,患者可出现无力、痉挛、失衡、疲劳、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性疼痛,大多数患者在20-40岁首次出现症状,而MS的并发症导致持续的神经功能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在组织病理学上,MS病变表现为多发性脱髓鞘病变、炎症浸润、轴突损伤和少突胶质细胞丢失。
迄今为止,尚无有效根治MS的措施,早期的治疗多以激素及营养疗法治疗,但疗效难以控固。髓鞘脱失导致神经功能损害严重时继发轴索损害从而复发,甚至会使神经功能症状进一步加重。目前主要提出了三种治疗MS的策略,包括抗炎免疫抑制治疗,促进髓鞘再生和神经保护作用。
大部分的药物都是作用于免疫系统,通过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起作用,并非直接促进髓鞘修复,例如环磷酰胺,干扰素-β,醋酸格拉默和米托蒽醌等药物。这些药物在临床上确实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药物作用的机制、靶点较为单一,其中并没有药物可以最终治愈患者或者能够永久抑制疾病发展。而且由于药物本身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和对淋巴细胞的攻击,增强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通过促进髓鞘再生,再生的髓鞘重新保护神经元,传递神经冲动,能更好促进疾病的修复。髓鞘再生在MS的急性动物模型中被证实有效,如单克隆抗体opicinumab(其中靶标LINGO1),抗毒蕈碱药物如氯马斯汀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但这些临床实验早期阶段的结果都不太理想。
因此,目前仍亟需研究新型的能够实现髓鞘再生修复,进而保护神经功能完整,从而治疗MS等脱髓鞘疾病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四面体框架核酸在治疗脱髓鞘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四面体框架核酸由4条单链DNA经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所述4条单链DNA的序列分别选自SEQ IDNO.1~4的所述序列。
进一步地,上述四面体框架核酸由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将四面体框架核酸的4条单链DNA置于足以使其变性的温度下维持10min以上,再将温度降低到2~8℃维持20min以上。
更进一步地,上述四面体框架核酸由如下方法制备而成:将DNA四面体的4条单链置于95℃下维持10min,再将温度降低到4℃维持20min以上。
进一步地,上述药物是治疗脱髓鞘疾病的药物,优选为治疗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脑白质炎或弥漫性脑硬化的药物,更优选为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药物。
更进一步地,上述药物为促进髓鞘再生的药物。
更进一步地,上述药物是促进髓纤维数量和髓鞘厚度增加的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321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