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用户关联和回传带宽配置联合优化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628537.2 | 申请日: | 2021-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428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 发明(设计)人: | 张佳庚;师有为;王力;王齐;刘俊;锁志海;罗军峰;杜丰;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H04L41/089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诚辉律师事务所 11430 | 代理人: | 朱伟军;耿慧敏 |
| 地址: | 710049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用户 关联 带宽 配置 联合 优化 方法 | ||
本申请属于数据分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用户关联和回传带宽配置联合优化方法。当前的一些关于sEMG信号识别准确度低,训练模型过程中还会存在过拟合与欠拟合、梯度消失、鲁棒性差,训练时间长的模型。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用户关联和回传带宽配置联合优化方法,包括构建非凸混合整数分式优化模型,对所述模型去分式化转换为非凸混合整数非线性优化模型,将所述非凸混合整数非线性优化模型分解为回传单位带宽配置优化子模型和双连接可行的用户关联优化子模型,交替求解所述回传单位带宽配置优化子模型和所述双连接可行的用户关联优化子模型。可以获得最优的回传单位带宽配置因子值,同时拥有最优的系统吞吐量和系统吞吐量效用和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数据分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用户关联和回传带宽配置联合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同时人们对无线网络传输速率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支撑不断涌现的新兴的移动通信场景,第五代(the fif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具有网络异构化、部署密集化和业务多样化等特点。作为支撑5G的一种候选关键技术,双连接技术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双连接是指用户设备可以关联至同频部署或者异频部署的一个宏基站和一个小基站,并且同时与其通信。根本上来讲,双连接是一种演进的小小区增强技术,是载波聚合技术在非理想回传网络场景下的应用实现。因而,相比传统的单关联的异构无线网络,双连接可行的异构网络结构通过提升频谱利用率来有效提升系统吞吐量,特别是系统边缘用户的吞吐量。在一个双连接可行的异构无线网络中,用户设备可以被关联至宏基站和一个小基站,实现双连接通信方式。小基站需要与宏基站通过宏基站到小基站之间的回程链路相连接,而宏基站作为服务网管实现所有用户数据与核心网之间的请求发送。因而,双连接结构的实现性能很大程度上受到回程容量的限制。特别是在宏基站和小基站同频部署的非理想回传异构无线网络中,回传带宽的配置机制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模型。
现有技术只考虑异构网络异频部署场景,而不考虑共信道(同频)部署场景。尤其,在宏基站和小基站同频部署的非理想回传异构无线网络中,并没有解决关于双连接可行的用户关联与回传带宽配置的联合优化模型。即使考虑宏基站和小基站同频部署的非理想回传异构无线网络场景,但是其仅仅关注双连接可行的用户关联与前传带宽配置的联合优化模型;仅仅考虑了每个小基站到宏基站的固定无线回程限制。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模型
基于当前的一些关于sEMG信号的基于用户关联和回传带宽配置联合优化算法,识别准确度低,训练模型过程中还会存在过拟合与欠拟合、梯度消失、鲁棒性差,训练时间长的模型,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用户关联和回传带宽配置联合优化方法。
2.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用户关联和回传带宽配置联合优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构建非凸混合整数分式优化模型,对所述模型去分式化转换为非凸混合整数非线性优化模型,将所述非凸混合整数非线性优化模型分解为回传单位带宽配置优化子模型和双连接可行的用户关联优化子模型,交替求解所述回传单位带宽配置优化子模型和所述双连接可行的用户关联优化子模型。
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非凸的混合整数分式优化模型包括连续回传单位带宽配置因子变量和二进制基站-用户关联变量。
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交替求解采用基于交替优化的迭代更新优化算法。
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回传单位带宽配置优化子模型基于固定用户关联,所述所述双连接可行的用户关联优化子模型基于固定回传带宽配置因子。
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非凸混合整数分式优化模型通过联合优化用户关联变量和前传带宽配置变量,在考虑用户速率需求的同时最大化用户吞吐量效用之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85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