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POM纤维EPS复合超轻型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26033.7 | 申请日: | 2021-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4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朱健;曹军平;程炜为;郭文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6/06;C04B16/08;C04B111/4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任苇 |
地址: | 52822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pom 纤维 eps 复合 轻型 混凝土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新型POM纤维EPS复合超轻型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备EPS轻型混凝土材料:提前准备好原材料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河砂、水、硅粉、石英粉、减水剂、EPS聚苯乙烯颗粒,添加减水剂,添加EPS聚苯乙烯塑料颗粒;步骤二:搅拌过程中先将减水剂融入水中,再拌入砂浆中,添加POM共聚甲醛纤维,搅拌过程中调配好砂浆的稠度,搅拌时间4分钟。本发明制备的轻混凝土材料实现了1677kg/m3的自重,相比较传统混凝土已经实现了减重33%,28天标准立方体抗压强度达到30Mpa,导热系数在0.31W/m.K,仅为传统混凝土材料的1/3~1/4,实现了超轻型混凝土材料综合性能的最优,具备优良的市场应用潜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凝土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新型POM纤维EPS复合超轻型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混凝土材料存在自重大(2400-2600kg/m3),保温隔热性能差(导热系数≥1.2W/m.K)等缺点,随着建筑节能、绿色低碳循环、零能耗建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发展装配式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施工企业提前在装配式构件厂制备钢筋混凝土构件并尽可能实现现场装配组合,但目前在装配式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装配式建筑如何满足抗震性能良好的要求,装配式建筑由于在现场组合安装,该类型建筑整体抗震性能相比较传统现浇建筑差,如果要部分地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客观上就需要尽可能减少构件装配组合的次数和规模,因此近年来装配式一体化卫生间和一体化阳台均出现,但这又给施工单位带来一个新问题,采用传统混凝土制备的一体化卫生间、厨房或阳台构件自重太大,在现场高层吊装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风险和困难,传统的塔吊无法起吊如此重的大型装配式构件,如何克服这一问题,解决途径之一就是研究轻型及超轻型混凝土材料组成的构件(材料自重相比较传统混凝土至少降低1/3,即1700kg/m3),从而在实现装配式一体化构件功能的同时实现构件自重的减少;2、传统混凝土材料导热系数大(≥1.28W/m.K),保温隔热性能差,在建筑长期使用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国外传统木结构房屋保温隔热性能较好,这是由于木材的导热系数低,仅在0.08-0.13W/m.K之间,仅是混凝土材料的十分之一,传统的外墙保温板所用石棉(0.15)、水泥珍珠岩(0.07-0.09)、聚苯乙烯EPS泡沫塑料(0.08)导热系数低,保温隔热性能良好,但受力强度过低,如何通过调配超轻型混凝土材料实现导热系数较低,就可以实现综合性能的优化。3、传统混凝土由于自重较大,抗拉强度低,抗裂性能差,通常处于带裂缝工作状态,而POM超轻型混凝土材料在自重减轻的前提下,由于添加了POM纤维(抗拉强度≥70Mpa)有效提高了混凝土构件的抗裂性能,扩大了新型轻混凝土材料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新型POM纤维EPS复合超轻型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新型POM纤维EPS复合超轻型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EPS轻型混凝土材料:提前准备好原材料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河砂、水、硅粉、石英粉、减水剂、EPS聚苯乙烯颗粒,拌制配合比为: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河砂:水:硅粉:石英粉=1:1.08:0.26:0.25:0.35,按照凝胶材料重量的2%添加减水剂,按照水泥体积的36%添加粒径为3mm-5mm的EPS聚苯乙烯塑料颗粒;
步骤二:搅拌过程中先将减水剂融入水中,再拌入砂浆中,按照体积掺量为凝胶材料体积的1.5%-2%添加长为6mm-8mm的POM共聚甲醛纤维,搅拌过程中调配好砂浆的稠度,保证EPS颗粒与纤维均匀分配于砂浆中,搅拌时间4分钟。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未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60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