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料电池氢路串联集成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23912.4 | 申请日: | 2021-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7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邢子义;邢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5/06 | 分类号: | F04D25/06;F04D29/056;F04D29/08;F04D29/58;F04D29/28;F04D29/02;F04D29/063;F04D29/00;F04F5/16;H01M8/04089 |
代理公司: | 济南鲁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14 | 代理人: | 姜月磊 |
地址: | 264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电池 串联 集成 系统 | ||
一种燃料电池氢路串联集成系统,包括集成座体,所述集成座体一侧安装有氢气循环泵,集成座体内设有氢泵进气通道和氢泵排气通道,所述氢泵进气通道一侧与氢气循环泵的增压腔相连通,另一侧与设在集成座体内的氢循环路进口通道相连通,在氢循环路进口通道内设有分水器和排水阀;所述氢泵排气通道一侧与氢气循环泵的增压腔相连通,另一侧与安装在集成座体上的引射器的低压区相连通,所述低压区内设有高压喷嘴,高压喷嘴前侧为氢源进口接管,氢源进口接管内设有电磁阀,高压喷嘴后侧为引射器导管。安装效率高,体积小,占用空间小,传输距离短,消除了传输损耗,提高了增压效率,稳定性好,刚性强,振动小,噪音低,提升了整体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氢路串联集成系统。
背景技术:
质子交换燃料电池由于其高功率密度、零污染、低工作温度和快速启动能力,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车辆动力源之一。为了提升氢气利用率、规避阳极缺气和水淹等故障,燃料电池系统中普遍采用氢气循环,实现氢气循环的方式通常包括氢气循环泵和氢气引射器。相比而言:氢气循环泵成本高,国产化程度低,体积较大、不利于紧凑化,有运动部件、可靠性低,且会引入系统寄生功率、降低系统效率;氢气引射器可利用前端高压氢气实现氢气引射循环,作为机械部件,无需消耗功率,可靠性高,成本低,易于紧凑化集成,具有突出的优势。但是目前已有的氢气引射器难以在低负载区发挥作用,工作域窄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氢气引射器在燃料电池系统中应用,且现有引射器与燃料电池匹配度较差。
现在燃料电池系统氢气循环的各功能部件都是分体式单独使用的,集成化程度低,这种结构在使用时存在如下缺点:安装时需要现场进行组装,管路连接复杂,需要多套管路进行连接,操作麻烦,安装效率低;体积大,占用空间大,在一些空间小的区域不易安装使用;气体传输距离远,传输过程中会产生损耗,降低增压效率;结构稳定性差,振动大,噪音大。
另外,现在的氢气循环泵,主要包括相连接的电机壳体、轴承座和盖板,电机壳体与轴承座之间形成电机腔,轴承座和盖板之间设有叶轮,形成增压腔,电机的驱动轴带动叶轮高速旋转完成对气体的增压。其中的轴承座,主要作用一是对轴承进行支撑,二是对电机腔和增压腔进行隔离。由于增压腔内含氢混合气体压力很高,电机腔和增压腔内的压力不平衡,因此,高压的含氢混合气体会从增压腔经轴承座内的轴承处向电机腔泄漏,对轴承进行冲击,时间长了之后会将轴承的润滑脂吹散,轴承磨损易坏,造成停机维修,影响正常工作。目前虽然也有在轴承两端增加密封圈对轴承进行保护,但是电机的驱动轴每分钟高达几万转,密封圈很容易磨损失效,高压的含氢混合气体穿过密封圈还是会对轴承造成冲击,并进入电机腔内,不仅破坏轴承,而且现在的电机定子和转子防腐效果差,含氢混合气体不仅对定子和转子的外表造成氢脆氢蚀,时间久了还会渗透至定子和转子内部对铁芯和磁铁造成腐蚀,影响定子和转子的正常工作,缩短电机的使用寿命;另外,含氢混合气体一般湿度较大,在电机腔内凝结成水无法排出,容易发生联电爆炸危险,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综上,燃料电池氢路的上述技术问题已成为行业内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氢路串联集成系统,解决了以往需要现场进行组装、管路连接复杂、操作麻烦,安装效率低的问题,解决了以往分体结构体积大、占用空间大的问题,解决了以往的分体结构传输距离远、传输过程中会产生损耗、降低增压效率的问题,解决了以往的分体结构稳定性差、振动大、噪音大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未经烟台东德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39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