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见光促进的on-DNA自由基反应合成DNA编码砜类化合物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22922.6 | 申请日: | 202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16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景;林碧真;鄢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H1/00 | 分类号: | C07H1/00;C07H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见光 促进 on dna 自由基 反应 合成 编码 化合物 方法 | ||
一种可见光促进的on‑DNA自由基反应合成DNA编码砜类化合物的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见光促进的DNA编码砜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本方法采用电子给‑受体复合物转电子及固相合成策略,在光的促进下,完成卤代芳烃与亚磺酸钠的有机溶剂条件下的自由基偶联反应。将on‑DNA卤代芳烃固载,加入有机溶剂、小分子的亚磺酸钠及碱,在一定波长的光源照射下,反应一定时间,得到DNA编码砜类化合物。本发明反应无过渡金属光催化剂参与、条件温和、操作方便、底物普适性好、产物收率高,适用于DNA编码化合物库的构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可见光促进的电子给-受体复合物转电子的策略,实现DNA编码原料的活化,完成小分子亚磺酸钠与DNA编码卤代芳烃的双自由基偶联反应,发展一类DNA编码砜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
背景技术
组合化学可以利用“组合-拆分”的策略快速地构建化合物数量巨大的化合物库,但化合物结构的识别制约着该类方法的发展。1992年,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 SydneyBrenner和Richard Lerner教授提出了DNA编码化合物库的概念(Proc.Natl.Acad.Sci.U.S.A.1992,89,5381),该技术利用DNA的相对稳定性及可检测性,使每一个化合物在分子水平上连接有一段特异的DNA片段来记录化合物结构相关信息,在新药筛选中可以快速地确定活性化合物的结构。这种技术还能够实现大量的化合物同时存储在一起,极大降低了传统化合物存储所需的硬件条件,增大了化合物的容量。
DNA编码化合物库概念提出以来,在建库策略和新药筛选上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DNA兼容的化学方法的发展仍然是制约该技术的瓶颈。由于DNA 必须在水相中才能稳定存在、对pH、温度、金属离子、氧化还原试剂等都比较敏感,同时DNA编码原料浓度极低,造成on-DNA兼容化学反应类型不足、化合物结构覆盖率低。因此,解决DNA水溶性及浓度低带来的反应活性不足的问题,发展条件温和、种类多样的on-DNA兼容化学反应具有应用前景。目前,可以发生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合成反应主要集中在胺类化合物参与的水相反应上。已成功应用于DNA编码化合物库构建的反应包括:酸胺缩合反应、还原胺化反应、亲核取代反应、交叉偶联反应、环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弱氧化还原剂)、 Suzuki-Miyaura反应等(Annu.Rev.Biochem.2018,87,479)。
2019年,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Baran和Dawson教授发展了一类基于树脂可逆吸附的有机相DNA编码化合物构建方法,完成了脱羧自由基偶联反应、电化学促进的C-N键构建反应、还原胺化反应及各种C-S键构建反应,解决了DNA无法在有机溶剂中稳定存在的问题(J.Am.Chem.Soc.2019,141,9998;Angew.Chem. Int.Ed.2020,59,7377)。光促进的自由基反应具有条件极为温和、低浓度下反应活性高的特点,不少研究团队也尝试采用此类反应来发展DNA编码化合物库的构建反应。2011年,Liu小组首次报道了金属Ru作为光催化剂,可见光促进的叠氮化合物还原为胺的反应(Nat.Chem.2011,3,146)。随后,辉瑞、Molander小组与GSK合作、药明康德等研究团队及公司发展了多种可见光促进的自由基反应(ChemMedChem 2018,13,2159;J.Am.Chem.Soc.2019,141,3723;Org.Lett.2020, 22,1046;CN111909232A)。上述方法均需要金属光催化剂的参与及水相条件才能完成,金属残留可能会影响DNA的回收及DNA编码化合物库的筛选结果,有机物在水相中的溶解性会影响到反应底物的普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29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