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云计算的非遗数字博物馆云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22810.0 | 申请日: | 2021-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227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民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14 | 分类号: | G06Q50/14;G06F16/9535;G06F16/906;G06F16/904;G06F3/048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秦国鹏 |
地址: | 73003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计算 数字 博物馆 平台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的非遗数字博物馆云平台,包括多个分类数据库与游客交互子平台,分类数据库包括视频数据库、音频数据库、图片数据库以及文字数据库;游客交互子平台包括游客交互子系统与路径显示子系统;游客交互子系统提供触摸式显示界面显示多个游客属性选择项;基于游客选择,游客交互子系统从图片数据库中匹配出多张图片即对应的文字,显示给游客;响应于游客的反馈操作,游客交互子系统从视频数据库和音频数据库中匹配出对应的非遗视频和非遗音频,并生成一条游览路径;路径显示子系统将所述游览路径以及所述非遗视频和非遗音频,发送至所述游客的便携式终端设备。本发明充分考虑了大型交互式非遗项目的展示和游览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云计算与数字博物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云计算的非遗数字博物馆云平台。
背景技术
全球化背景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则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大规模地把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文化形态逐渐成为世界潮流。
博物馆是以收藏、教育、研究为目的,以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为工作对象,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而服务的向社会大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相较于传统博物馆的重点是收藏文物、陈列展览和资料收集上,借助数字技术手段特别是人机交互等技术,现代博物馆的重点转向了对文物的使用提供互动体验,传统的展示模式得到了彻底的颠覆。观众不再拥挤至博物馆内观看静止的展品,只需扫一下展品的二维码,即可随意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放大、缩小、360旋转观看展品的细节;又或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观众可以以虚拟主人公的身份参观博物馆,“进入”数字虚拟化的古代世界……数字技术允许更为复杂的非线性叙事形态的出现,让游客可以在不同故事的叙事时空中获取高强度的交互体验。
因此,数字博物馆在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都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交互式叙事”,它不再是传统的单向的线性叙事,而是更加强调观众的主动性、参与性、双向性和反馈性的非线性叙事;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近乎接近一个艺术品,观众通过手势、声音、视知觉等感知行为去接触展品,从而与展品之间展开深层次的交互,他们不再只是“欣赏”文物,而是“理解”文物。这种交互性关系成为了我们理解数字博物馆利用交互技术有效促进人与展品之间沟通的新角度。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201910958721.6提出一种基于用户-展品距离的增强现实博物馆协作交互方法和系统,包括:检测并获取用户动态位置信息,根据用户动态位置信息实时计算用户的感知距离;根据感知距离建立以展品为中心的距离模型,依据距离模型和用户的实时感知距离设置用户交互权限;根据用户的感知距离对应的用户交互权限,对用户动态匹配用户交互权限内的单用户交互方式和多用户协作交互方式;用户依据单用户交互方式和多用户协作交互方式进行实时单用户交互行为与多用户协作交互行为;依据实时单用户交互行为结果与多用户协作交互行为结果,实现用户间展品的推荐。该方法和系统促进用户在递进式地了解博物馆展品的同时与周围其他用户进行实时有趣的互动。
CN201610958534.4则公开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博物馆文物展示方法,采集待展示文物的三维点云数据和彩色纹理数据;根据采集到的三维点云数据构建待展示文物的三角网格模型;将采集到的彩色纹理数据映射到待展示文物的三角网格模型上,创建待展示文物的彩色三维模型。该发明通过采集待展示文物的三维点云数据和彩色纹理数据;根据采集到的三维点云数据和彩色纹理数据创建待展示文物的彩色三维模型,从而能够使用户通过待展示文物的彩色三维模型全方位地了解文物的真实外观,实现文物的虚拟漫游及数字展示,为博物馆建设数字展示平台提供基础数据。
不过,发明人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数字博物馆项目(《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提及的数字博物馆技术,在针对数据量较少或者动态时间线较短的非遗项目时,展览效果尚算的上差强人意。然而,一旦将对应的方案直接应用于史诗类非遗项目的数字博物馆建设,会出现很多问题,包括数据延迟、用户体验较差、用户整体游览效果不佳、游览路径无法规划、无法针对特定人群提供特定模式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民族大学,未经西北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28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垫片加工一次成型模具
- 下一篇:高海拔水稻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