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旋轮返修的自动找正装夹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21917.3 | 申请日: | 2021-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9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杜尚军;马飞;熊秋萍;胡豪;刘溪;欧晓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B31/40 | 分类号: | B23B31/4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既明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59 | 代理人: | 李钦;杜雁春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成都市经***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返修 自动 找正装夹 机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旋轮返修的自动找正装夹机构,包括基轴、定位轴、胀紧套、内顶锥、螺钉,所述基轴、定位轴、胀紧套依次同轴固连,所述定位轴的外圈尺寸与待返修的旋轮的内孔尺寸适配,所述胀紧套的内圈为锥形壁面,所述胀紧套的套壁上设置轴向的开口槽;所述内顶锥的外部锥形壁与胀紧轴的内圈适配;所述螺钉穿过所述内顶锥后依次与定位轴、基轴的中心轴孔螺接。本装置结构简单合理,省去了传统方式中每件待返修旋轮车削前的找正工序,具有装夹便捷、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工件的加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旋轮装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旋轮返修的自动找正装夹机构。
背景技术
旋压加工是通过旋轮对工件的极小部分施加压力来实现的,这种局部变形通过工件的旋转运动和旋轮的进给运动而沿螺旋线逐步推进,完成整个工件的成形工作。旋轮是旋压成形过程中的主要构件,也是使旋压工艺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旋压加工过程中,旋轮外型面直接接触并作用于旋压件,旋轮外型面承受着很高的接触压力、剧烈摩擦和一定的工作温度,使用一段时间后,旋轮外型面会磨损和材料粘结,其外型面轮廓尺寸会发生改变,将直接影响着旋压件的尺寸,所以需要定期对旋轮外型面进行返修。
现有旋轮返修方法是用四爪车床夹紧胎盘,通过螺钉将旋轮固定于胎盘端面,然后进行找正并保证旋轮端面及内孔跳动值≤0.02mm,每件旋轮装调过程都需要用时0.5h,每套旋轮(3个旋轮)装调过程则累计时间为1.5h,最后车削旋轮外型面至达到轮廓设计尺寸及表面粗糙度要求。
该方法对每件返修的旋轮都需要进行装调找正,特别是批量旋压件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待返修旋轮,返修时装配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导致如果要使旋轮返修的速度很难跟上磨损的速度。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旋轮返修的自动找正装夹机构。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旋轮返修的自动找正装夹机构,包括基轴、定位轴、胀紧套、内顶锥、螺钉,所述基轴、定位轴、胀紧套依次同轴固连,所述定位轴的外圈尺寸与待返修的旋轮的内孔尺寸适配,所述胀紧套的内圈为锥形壁面,所述胀紧套的套壁上设置轴向的开口槽;所述内顶锥的外部锥形壁与胀紧轴的内圈适配;所述螺钉穿过所述内顶锥后依次与定位轴、基轴的中心轴孔螺接;
返修的旋轮套设于定位轴与胀紧套外部,基轴与定位轴连接端的端壁与旋轮侧面靠近内孔处抵接,定位轴的外圈与旋轮内孔间隙配合以实现自动定位找正,旋紧螺钉使内顶锥向定位轴靠近,内顶锥的外壁挤压胀紧套的锥形壁面,胀紧套的套壁膨胀后将旋轮的内壁胀紧以实现旋轮的装配;将装配后的工件通过基轴安装于车床上进行旋轮外型面的返修;返修完成后,旋松螺钉,胀紧套的套壁松弛,取下旋轮,更换下一个待返修的旋轮。
具体的,所述基轴、定位轴、胀紧套一体式固定连接,所述胀紧轴的内圈半径沿其轴线由基轴指向胀紧套的方向递增,安装时将内顶锥直接插入胀紧圈里,再旋入螺钉即可,螺钉的端头尺寸不能超过旋轮的内圈,这样在胀紧轴松弛时,可以将旋轮直接安装或拆下,使用方便快捷。
进一步的,所述内顶锥远离胀定位轴一端的外圈尺寸不小于胀紧套远离定位轴一端的内圈尺寸,这样可以避免内顶锥过度进入胀紧套内部,从而将胀紧套撑坏或松弛螺钉后内顶锥不能从胀紧套里退出,因为本装置胀紧套膨胀和松弛时的尺寸相差不大,最大为0.5mm,如果内顶锥过度进入胀紧套使套壁膨胀过大,可能导致套壁或旋轮内壁被压坏,或旋松螺钉后套壁弹性复位将内顶锥夹紧,内顶锥不能从胀紧套退出,旋轮可能就取不下来。
进一步的,所述胀紧套的内圈的锥形壁面锥角为20°~30°,胀紧套即能达到有效的膨胀与松弛,同时便于装配。
进一步的,所述内顶锥的材质为:可采用材质较轻、弹性较好的铝合金,例如2021、5A06等。
具体的,所述定位轴的轴向长度为5~10mm,外圈与旋轮内孔采用H6/h6配合,既保证旋轮的定位可靠,又方便拆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四川航天长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19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