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蜡样芽胞杆菌噬菌体DLn1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620439.4 申请日: 2021-06-03
公开(公告)号: CN113528459B 公开(公告)日: 2022-02-11
发明(设计)人: 丁郁;李娜;吴清平;王涓;朱振军;李淳;袁晓鸣;张菊梅;曾海燕;杨美艳;陈博;陈谋通;薛亮 申请(专利权)人: 暨南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主分类号: C12N7/00 分类号: C12N7/00;A23L5/20;A23C7/04;C12R1/92
代理公司: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代理人: 刘明星;朱聪聪
地址: 510632 广***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株蜡样芽胞 杆菌 噬菌体 dln1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株蜡样芽胞杆菌噬菌体DLn1及其应用。噬菌体DLn1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638‑B1。本发明提供的烈性噬菌体DLn1能特异性裂解蜡样芽胞杆菌,且噬菌体DLn1裂解量较大。裂解量大的噬菌体能在较短时间增殖,更好的用于抵抗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同时,噬菌体DLn1对高温和酸碱具有耐受性,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不易在应用过程中失活,在牛奶中对目标菌有良好抑制效果。综上所述,噬菌体DLn1有望成为一种抑菌制剂用于防控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蜡样芽胞杆菌噬菌体DLn1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细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且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进一步加剧了这个情况。我国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包括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致泻大肠埃希菌等。其中,蜡样芽胞杆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统计,从2003到2019年在我国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源性暴发事件有504起,死亡人数为6人,在食源性致病菌中排名第四。当人体摄入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呕吐或腹泻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芽胞的产生是蜡样芽胞杆菌容易污染食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具有耐受性的芽胞能够抵抗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在适宜的条件下重新转变成营养细胞,进一步生长繁殖。已有研究表明,蜡样芽胞杆菌对β-内酰胺、红霉素、四环素和碳青霉烯等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因此,利用抗生素防控蜡样芽胞杆菌不容乐观,开发新的防控手段势在必行。

噬菌体是一类侵染细菌的病毒,会干扰宿主菌正常的代谢过程,甚至导致宿主菌裂解死亡。因此,噬菌体及其衍生物在病原体生物控制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在二十世纪,由于抗生素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噬菌体疗法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被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多种噬菌体制剂也已被批准应用在食品生产中,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6年批准List ShieldTM制剂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防控肉制品、水产品、乳制品中李斯特杆菌的污染。EcoShieldTM制剂及SalmoFreshTM制剂也被批准用于防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污染。为了增强治疗效果、扩大噬菌体制剂的裂解范围并预防耐受菌的出现,通常商品化的噬菌体制剂不是单一的噬菌体,而是由多种噬菌体组合而成。因此对新型噬菌体的分离和表征尤为重要。

虽然很多噬菌体制剂已被用于防控微生物的污染,但是目前用于防控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噬菌体仍十分有限,因此亟需分离出能够感染蜡样芽胞杆菌并可应用于食品加工和生产的噬菌体及其组合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株蜡样芽胞杆菌的新型烈性噬菌体DLn1,可将其应用于食品中抑制蜡样芽胞杆菌的生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烈性噬菌体DLn1(Bacillus cereus phage DLn1)是以蜡样芽胞杆菌为宿主分离纯化所得。所述噬菌体DLn1于2021年5月12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邮编:510070,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638-B1。

本发明的噬菌体DLn1属于有尾噬菌体目Salasmaviridae科,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与比对,表明该噬菌体与已有噬菌体相似性低,属于一株新型噬菌体。

本发明的噬菌体DLn1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本发明的噬菌体DLn1潜伏期短、裂解量大。潜伏期为15min,裂解量为634PFU/cell。

本发明的噬菌体DLn1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在温度为4-55℃及pH为4-10之间可保持稳定效价。

本发明的噬菌体DLn1有相对较宽的宿主范围,可以裂解宿主克隆复合体ST-205的多个蜡样芽胞杆菌菌株。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未经暨南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204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