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筛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19603.X | 申请日: | 2021-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42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董美丽;王贻坤;倪敬书;花昌义;何腾超;张元志;王全福;王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易康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李晓莉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筛查装置,该装置包括荧光光谱信号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以及控制和显示单元;其中荧光光谱信号采集单元与数据处理单元电连接,数据处理单元与控制和显示单元电连接。通过测量涂覆皮肤胆固醇特异性结合试剂的皮肤后的荧光光谱,并结合身高、体重和家族病史等信息实现对受试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行评估,所述装置包括:荧光光谱信号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控制和显示单元。系统具有无创、快速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大范围早期筛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筛查装置。
背景技术
心血管疾病为全球死因之首,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级预防》中指出,在症状出现前的早期病理阶段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可延缓或阻止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若能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出率,促使高危人群及早干预,可以推迟甚至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见,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检测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检查血脂、血糖等血液指标可发现致病危险因素,但是这些指标需要通过抽血化验得到,为有创检测。现有的超声检查、X射线检测、光声成像技术、各种血管造影手段可以判断病变的程度,均是在动脉已经出现病变后才能发现异常,存在操作复杂、检测装置昂贵等缺点,在早期检测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其推广应用。因此,一种无创、快速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筛查系统已成为迫切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筛查装置,具有无创、快速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大范围早期筛查。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筛查装置,该装置通过测量涂覆皮肤胆固醇特异性结合试剂的皮肤的荧光光谱,并结合身高、体重和家族病史等信息实现对受试者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行评估,所述装置包括:荧光光谱信号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9,控制和显示单元10。其中荧光光谱信号采集单元与数据处理单元9电连接,数据处理单元9与控制和显示单元10电连接。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筛查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荧光光谱信号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9,以及控制和显示单元10;其中荧光光谱信号采集单元与数据处理单元9电连接,数据处理单元9与控制和显示单元10电连接。
荧光光谱信号采集单元包括激发光源1、激发滤光片2、发射滤光片6、传输光纤4、光谱接收器7、温度传感器8和光电探测器3。主要用于荧光光谱信号的激发、采集及干扰因素的监测和测量。传输光纤4包括激发光纤41、校准光纤43和接收光纤42。激发滤光片2放置于激发光源1之前,通过机械件固定;发射滤光片6放置于光谱接收器7之前,通过机械件固定。传输光纤4一端对准激发光源1和激发滤光片2的中心,一端对准光电探测器3的中心,一端对准光谱接收器7和发射滤光片6的中心,通过机械件固定。温度传感器8放置于传输光纤荧光探头44附近。
激发滤光片2放置于激发光源1之前,用于透过所需波长的激发光,使干扰光无法透过;激发光源1提供所需波长的激发光;激发光源1的发射光经过激发滤光片2后,入射到传输光纤4中,一路经校准光纤43传输到光电探测器3,另一路经激发光纤41传输到待测皮肤5表面,然后受激发射荧光依次经接收光纤42和发射滤光片6传输到光谱接收器7;温度传感器8位于传输光纤荧光探头44附近,用于测量待测皮肤5温度。数据处理单元9接收来自光电探测器3、光谱接收器7和温度传感器8的数据,将计算结果传输到控制和显示单元10。
激发光源1选自发光二极管、白炽灯、卤素灯和激光二极管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激发光源1为发光二极管(LED);优选的,LED光源的中心波长范围为380-450nm;在此波长范围内手掌受激发射荧光背景低,且荧光基团的激发效率高。激发滤光片2和发射滤光片6需要与光源和胆固醇特异性结合试剂的荧光特性匹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易康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易康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196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贴片式分流器焊接的可靠性方法
- 下一篇:一种树脂生产反应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