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SM2数字签名验证失败原因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611492.8 | 申请日: | 2021-06-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51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 发明(设计)人: | 罗影;张文科;滕斌;敖麒;郭晓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工业信息安全(四川)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世权 |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sm2 数字签名 验证 失败 原因 判定 方法 装置 设备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M2数字签名验证失败原因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本发明解决了SM2数字签名的验证者在计算得到验证失败的结果时,无法定为是签名值错误还是公钥错误导致验签失败的问题,且既不改动SM2标准的签名算法,也不改动SM2标准的验签算法,完全兼容现有的SM2签名算法和验签算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SM2数字签名验证失败原因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背景技术
密码学家Neal Koblitz和Victor Miller在1985年分别提出了椭圆曲线密码学(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ECC)的思想,使其成为构造公钥密码体制的一个有力工具。我国国家标准GB/T 32918《信息安全技术 SM2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规定的SM2算法就是一种特定的ECC密码算法,主要包括数字签名算法、密钥交换协议和公钥加密算法三个部分。GB/T 32918.2规定了SM2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的数字签名算法,包括数字签名生成算法和验证算法及相应的流程,可以满足多种密码应用中的身份鉴别和数据完整性、信息来源真实性的安全需求。数字签名算法由一个签名者对数据产生数字签名,并由一个验证者验证签名的可靠性。每个签名者有一个公钥和一个私钥,其中私钥用于产生签名,验证者用签名者的公钥验证签名。在签名的生成过程之前和签名的验证过程之前,都分别要用密码杂凑函数对签名用户的可辨别标识ID、部分椭圆曲线系统参数和签名用户的公钥杂凑值以及待签名消息进行压缩得到该用户的杂凑值。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区块链等众多领域都在使用SM2进行数据签名来保证数据真实性、完整性,为了验证签名的正确性,需使用公钥执行SM2签名验证功能。
在实际使用中,SM2数字签名验证可能失败,在验签失败时,在签名验证的众多输入参数——原始消息、签名者杂凑值、签名值、签名者公钥、系统参数中,使用者希望分析确定是哪个参数出现错误。系统参数作为标准规定的数据,难以出现错误,纵使异常也能及时发现原始消息;签名者杂凑值作为固定、公开、可验证的信息,很容易判定其是否出现错误;原始消息是签名值一对,因为原始消息依赖于签名值来确定其是否被篡改。因此,如何判断数字签名验证失败是签名值导致的还是公钥导致的,这是众多的SM2签名验签算法使用者遇到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使用中,SM2数字签名的验证者在计算得到验证失败的结果时,只能分析系统参数、签名者杂凑值是否异常,但无法分析该数字签名验证失败是签名值导致的还是公钥导致的,比如消息被篡改导致签名值不匹配、签名值发送错误等亦或是误传为另一个公钥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了一种SM2数字签名验证失败原因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所采用的记号、缩写与符号如下:
A和B:SM2公钥密码系统的两个用户,A为签名者,B为验证签名者。
q :有限域中元素的数目。
:包含q个元素的有限域。
a,b:中的元素,它们定义上的一条椭圆曲线E。
:上椭圆曲线E的所有有理点组成的集合。
O:椭圆曲线E上的无穷远点(或零点),是椭圆曲线加法群的单位元。
G:椭圆曲线的一个基点,其阶n为素数。
:上的点的数目,称为椭圆曲线的阶。
n :基点G的阶。
[k]P:椭圆曲线上点P的k倍点。
:分别为用户A和用户B的私钥。
:分别为用户A和用户B的公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工业信息安全(四川)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工业信息安全(四川)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114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