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脸识别系统录入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6976.3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7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林成普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成普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F16F15/023;F16M11/04;F16M11/06;H05K7/20;B08B5/02;B08B1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文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500 | 代理人: | 程丽娜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识别 系统 录入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系统录入设备,包括安装支撑组件,所述安装支撑组件上固定安装有主体,主体的外侧设置安装有自动防护组件,自动防护组件包括固定基座,固定基座的上侧活动安装有活动部件,且固定基座与活动部件之间活动连接有缓冲气垫,活动部件的上侧固定安装有防护机构,防护机构的内部设置安装有缓冲气囊。该人脸识别系统录入设备,当外界有不可控的物品与该设备相接触时,基于外力的压力对防护部件进行挤压,利用活动部件与缓冲气垫之间的配合使用,从而实现对压力的进一步缓解,进而将压力完全吸收缓解掉,从而有效的提升了设备的防护性,同时使得设备能稳定高效的对用户进行人脸录入收集信息,进一步提升了设备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脸识别录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脸识别系统录入设备。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是对人脸的面部特征用计算机进行识别的一种技术,主要方法是用摄像头拍摄人脸图像,计算机根据人脸识别算法对得到的图像进行判断识别,且人脸识别系统通过预测两张脸的相似性,以试图验证或确定某个用户的身份,这些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过程来对比两个图像的人脸是否是一个人。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脸识别系统的使用也更加的广泛起来,现需要对人民群众的身份信息进行采集,传统的采集方式通常是通过人工或半人工半机器进行的,通过人工查看、人工比对、人工核验,最后借助机器进行识别录入电子信息,但是这种录入方式不仅录入效率低下,而且浪费人力,且现在市面上存在自动录入设备,且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设备设置在室外环境下,长时间容易导致其镜头上沾染了较多的灰层杂质,从而影响设备的录入效果,同时通过人工对其进行擦拭,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传统的设备缺少防护装置,进而降低了设备的安全防护性,故存在不足,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人脸识别系统录入设备,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人脸识别系统录入设备,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包括安装支撑组件、安装底座、安装支架、转动机构、控制开关、主体、人脸识别组件、驱动电源、人脸识别机构、防护镜片、固定部件、热传导组件、吸热气囊、热传导管、活动联动组件、固定块、弹性气垫、活动杆、活动板、感应组件、第一感应片、第二感应片、感应电源、降温组件、降温装置、制冷机构、冷气传导管、降温喷头、灰尘清理组件、吸气机构、连接管、清理机构、自动防护组件、固定基座、活动部件、缓冲气垫、防护机构、缓冲气囊、防护部件、防护辅助机构。
上述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及连接关系如下:
一种人脸识别系统录入设备,包括安装支撑组件,所述安装支撑组件上固定安装有主体,主体的外侧设置安装有自动防护组件,自动防护组件包括固定基座,固定基座的上侧活动安装有活动部件,且固定基座与活动部件之间活动连接有缓冲气垫,活动部件的上侧固定安装有防护机构,防护机构的内部设置安装有缓冲气囊,防护机构的上侧活动安装有防护部件,且防护部件的底部与缓冲气囊的上侧相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支撑组件包括安装底座,安装底座的上侧固定安装有安装支架,安装支架的右侧活动安装有转动机构,转动机构的右端与主体相固定连接,且安装底座上设置安装有控制开关,通过用户用手按动安装底座上方的控制开关,进而使得驱动电源产生电能,同时将电能传输至人脸识别机构中使其开始工作运行。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安装有人脸识别组件,人脸识别组件包括驱动电源,驱动电源的右侧设置安装有人脸识别机构,人脸识别机构的右侧固定安装有防护镜片,且防护镜片的外端与主体的内壁相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固定部件,固定部件的内部设置安装有热传导组件,热传导组件包括吸热气囊,吸热气囊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热传导管,且热传导管的外侧与驱动电源的左侧相贴合接触,通过将热传导管设置呈与驱动电源相贴合接触,进而使得驱动电源中所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管装换成热气,同时沿热传导管传递至吸热气囊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成普,未经林成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69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