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维持脊柱生理曲度支具及脊髓损伤大鼠用脊柱矫正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606853.X | 申请日: | 2021-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00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 发明(设计)人: | 高潇;历佳琦;陶嘉隆;闫晨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F5/02 | 分类号: | A61F5/02 |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盈创中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5 | 代理人: | 李燕妮 |
| 地址: | 15004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维持 脊柱 生理 曲度 脊髓 损伤 大鼠 矫正 | ||
一种维持脊柱生理曲度支具及脊髓损伤大鼠用脊柱矫正法。目前脊髓损伤大鼠损伤后后肢拖曳行走及损伤后脊柱流线型结构破坏问题难以解决。本发明中维持脊柱生理曲度支具包括围带,所述围带扣合在大鼠上,围带的宽度与大鼠的胸部、腰部和腹部的宽度之和相配合,围带为记忆金属带,围带上加工有开口,开口朝向大鼠的T5‑T11节段背部脊柱处设置;本发明中的脊髓损伤大鼠用脊柱矫正法为首先形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然后将维持脊柱生理曲度支具围合在大鼠C7‑L1椎骨处,确保开口朝向大鼠的T5‑T11节段背部脊柱处的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维持脊柱生理曲度支具及脊髓损伤大鼠用脊柱矫正法。
背景技术: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差,脊髓损伤之后会存在较多后遗症及功能障碍。目前对于脊髓损伤之后的辅助器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活辅具、矫形器、轮椅、压力衣、助行器具等。脊髓损伤可造成重要的残疾,后期的继发性损伤及并发症会增加康复的难度。脊髓损伤之后上肢矫形器主要是预防关节挛缩、畸形发生,保持上肢关节正常的运动范围,促进或代偿上肢功能重建。下肢矫形器主要是固定稳定与引导下肢关节活动,预防矫正下肢畸形,防止站立步行中的肌挛缩。现在在脊髓损伤中常用的脊柱静态矫形器有肩关节托位的肩外展矫形器,肩部悬吊带,C1-C3脊髓损伤将前臂置于功能位,休息位的和抗痉挛位的前臂矫形器和肘部矫形器。C4平面脊髓损伤可使用活动式支持性前臂矫形器(或称平衡的前臂矫形器),活动式支持性矫形器是一种动态矫形器,是通过外部装置,将患者肩部有目的地主动运动来实现代偿肘部、腕部和手部的功能性活动,同时支持上肢的重量,肘关节可在水平面内活动。它一般附着在轮椅上。C5水平损伤的可用通过肘关节主动屈伸运动,利用矫形器肘关节特有的结构来达到实现手的抓握功能的棘轮腕铰手链式矫形器,损伤患者可利用腕伸驱动式抓握矫形器,代偿手的抓握功能。这种矫形器在患者伸腕肘,可实现对掌运动,达到抓握的目的。抓握的力量、手张开的大小是可以调的。然而对于伤后维持脊柱正常生理形态的支具研究少之又少,难以有对应匹配的支具,使得现有矫形辅助支具使用时,难以匹配不同程度损伤大鼠的脊柱进行支持保护和矫形,具体为大鼠的前肢和头部对支持具的扯拽和啃咬问题不能避免,此外由于大鼠的不同重量,体态有明显差异性,辅助支具还不能很好的贴合及矫形。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及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维持脊柱生理曲度支具及脊髓损伤大鼠用脊柱矫正法。
一种维持脊柱生理曲度支具,包括围带,所述围带扣合在大鼠上,围带的宽度与大鼠的胸部、腰部和腹部的宽度之和相配合,围带为记忆金属带,围带上加工有开口,所述开口朝向大鼠的T5-T11节段背部脊柱处设置。
优选地,围带包括内芯片和数个记忆金属条,内芯片为柔性片体,内芯片缠绕在大鼠的胸部、腰部和腹部之间,内芯片的两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数个记忆金属条沿内芯片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内芯片上,内芯片上沿其厚度方向加工有条形孔。
优选地,围带还包括外柔性套,内芯片插设在外柔性套内,外柔性套上分别加工有上通孔和下通孔,上通孔与条形孔的上端相连通,下通孔与条形孔的下端相连通,上通孔、条形孔和下通孔从上至下依次连通形成所述开口。
利用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所述的一种维持脊柱生理曲度的矫形支具实现的脊髓损伤大鼠用脊柱矫正法,所述脊髓损伤大鼠用脊柱矫正法为首先形成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然后将维持脊柱生理曲度支具围合在大鼠C7-L1椎骨处,确保开口朝向大鼠的T5-T11节段背部脊柱处的过程。
优选地,所述脊髓损伤大鼠用脊柱矫正法为:
麻醉和固定操作过程:首先利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大鼠,然后将麻醉后大鼠处于俯卧状态在鼠板上,再将大鼠的位置固定在鼠板上;
损伤区的确定过程:观察并确定大鼠的T10节段脊髓的位置后,将大鼠的T10节段脊髓所在区域定为损伤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未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68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