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沟谷型弃渣场的防排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6834.7 | 申请日: | 2021-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6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李乐;贺维国;陈翰;岳佳松;费曼利;李兆龙;程帅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3/02;E03F3/04;E02D17/20;E03F5/10;E02D3/10 |
代理公司: | 天津睿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25 | 代理人: | 孟福成 |
地址: | 300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沟谷 型弃渣场 排水系统 | ||
1.一种沟谷型弃渣场的防排水系统,包括渣场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排水系统包括坡顶排水结构、坡体边缘排水明沟以及坡体内部排水结构;其中:
所述坡顶排水结构设置于渣场坡体表面,由多个横向平台截水沟以及一个纵向渣顶排水沟组成,所述渣顶排水沟设置于渣场坡体的中间位置,所述平台截水沟分别设置于渣场坡体各级边坡的坡脚位置,所述平台截水沟分别与渣顶排水沟贯通设置;所述平台截水沟内排水从渣场两边向中间渣顶排水沟进行,渣顶排水沟内的水由上至下汇入自然排水沟内;
所述坡体边缘排水明沟环绕设置于渣场坡体的四周边缘,用于将渣场坡体沟谷上游及渣场两侧的山体汇水排至自然排水沟内;
所述坡体内部排水结构包括多排埋设于渣场坡体内部不同高层处的排水暗管,所述排水暗管分别与设置于渣场坡体表面的平台截水沟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沟谷型弃渣场的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坡体边缘排水明沟在上游汇水处设有人字形进水口,所述人字形进水口包括集水井,所述集水井内设有混凝土分水墙,所述混凝土分水墙用于将集水井内的水排入左右两个方向的坡体边缘排水明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沟谷型弃渣场的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顶排水结构中,各级渣场边坡斜面上均设有若干泄水孔,所述泄水孔的直径为90-120mm,排水坡度为2%~4%。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沟谷型弃渣场的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渣场坡体的表面坡度设置为从外向里,坡度范围在3%~6%;在所述坡顶排水结构中,所述渣顶排水沟的横截面积大于平台截水沟的横截面积,渣顶排水沟的坡度为从上到下设置,平台截水沟的排水坡度为从渣场两边向中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沟谷型弃渣场的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截水沟的排水坡度为0.5~1%,底部排水宽度为30cm,厚度为30cm,两边坡度为1∶1;所述渣顶排水沟的排水坡度为1%~3%,底部排水宽度为40cm,厚度为30cm,两边坡度为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沟谷型弃渣场的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多排所述排水暗管分别设置于渣场坡体各级边坡的渣体内部,每排所述排水暗管之间纵向等间距设置,各排的多个排水暗管之间横向间距相同;每个所述排水暗管管体上分别设有若干排水孔,若干排水孔的表面设置过滤网;所述排水暗管的出口处设有用于防止平台截水沟内的水进入排水暗管内部的阻水结构或阻水措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沟谷型弃渣场的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渣场坡体下游坡脚处设有重力式挡墙,所述重力式挡墙背后设有反滤层和泄水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沟谷型弃渣场的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坡体内部排水结构还包括由多个排水主盲管以及多个排水支管组成的底部排水管网,所述多个排水主盲管纵向等间距布设于渣场坡体底面,多个所述排水支管横向排列布置于渣场坡体底面,所述多个排水支管分别与排水主盲管相连通,所述多个排水主盲管分别与自然排水沟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沟谷型弃渣场的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支管分别设置于相邻排水主盲管之间以及设置于渣场边缘与排水主盲管之间,所述排水支管与排水主盲管之间的连接角度为45°,相邻排水主盲管之间的横向间距设置为2m,相邻排水支管之间的纵向间距为2.5m,排水主盲管穿越重力式挡墙后伸出20cm,并接入自然排水沟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沟谷型弃渣场的防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渣场坡体的下游底部设置有与自然排水沟相连接的坡脚集水井,所述坡脚集水井设置于重力式挡墙前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683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